新聞來源: 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jpa.23291/pdf 發布時間: 2017-08-31
近日,生物人類學領域的頂尖期刊《美國體質人類學學報》(《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在線發表了來自甘肅政法學院甘肅省證據科學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WeGene 的研究人員取得的關于藏彝走廊人群歷史的最新研究成果。
藏彝走廊,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費孝通在上世紀 80 年代提出的一個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四川、云南西部及藏東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區域,該區域因為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六條大江自北向南流過,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自古以來就成為眾多民族或族群南來北往、頻繁遷徙流動的場所,也是溝通西北與西南民族的重要通道。
研究人員使用了 WeGene 的基因芯片,對取自甘肅的藏族和漢族樣本進行全基因組水平上 60 萬位點的分型,與已發表的東亞各現代族群和古 DNA 進行比較分析,精細解讀了藏彝走廊的人群混合歷史。簡單來說,就是可以從基因上看到不同族群是在什么時候融入的。
文章的通訊作者王傳超博士,在哈佛醫學院任博士后和德國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員期間,師從國際生物人類學著名學者 David Reich 教授和 Johannes Krause 所長,現在作為廈門大學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引進人才繼續從事生物人類學研究工作。
王傳超博士表示,隨著高通量測序和分型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廣泛應用,近年來使用全基因組水平的遺傳學數據解析古今各族群的起源、遷徙、混合歷史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研究熱點,而涉及到漢藏起源過程的關鍵地區如藏彝走廊地區,相關研究卻極為缺乏。
鑒于此,他們跟 WeGene 的生物信息團隊一起設計了包含大量 Y 染色體、線粒體及其他常染色體上的共 60 萬高質量位點的基因芯片,并以藏彝走廊北部的甘肅漢藏人群為研究對象,追溯其族群混合歷史。
研究人員發現位于藏彝走廊的藏族、彝族、納西等族群在遺傳水平上也是處于 “漢藏之間”,可認為是由高原上的藏族(比如西藏藏族)和平原地區的漢族、南方少數民族經不同比例混合而形成的,比如云南藏族有 90% 的祖源來自高原藏族,而納西族有 80%,彝族則降至 70% 左右。甘肅的藏族和漢族還含有低比例的西方人群的混血,約占到 2%-3% 左右,這一混血可追溯到大約 600 到 900 年前,可能是由于絲綢之路上的商貿活動的西方人群帶入的。
文章另一位資深作者(senior author),同時也是 WeGene 首席技術官的陳鋼博士表示,WeGene 通過與賽默飛、華大科技、DNA Genotek 等全球一流的合作伙伴一起努力,在 DNA 樣品質量、基因組數據質量等方面投入巨大,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數據質量可靠,還能讓這些基因組數據為中國人群的起源、遷徙和混合的生物人類學研究作出貢獻。現在看來,這些數據已經經過了同行專家評議,獲得了業內人士的廣泛認可。
據悉,除了人類學方面的研究項目以外,WeGene 也正與上海交通大學、濟寧醫學院等機構開展關于尼古丁成癮易感性、酒精成癮易感性、女性痛經遺傳因素等研究合作項目。
參考文獻:Yao HB, Tang S, Yao X, Yeh HY, Zhang W, Xie Z, Du Q, Ma L, Wei S, Gong X, Zhang Z, Li Q, Xu B, Zhang HQ, Chen G, Wang CC. The Genetic Admixture in Tibetan-Yi Corridor.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Anthropology, 2017, DOI: 10.1002/ajpa.23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