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馬普生物所徐叔華等人文章中的截圖:浙江漢個體遺傳跨度及多樣性居中國首位
?《Genomic Dissection of Population Substructure of Han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 in Association Studies》?
?
?
?
見該文下圖第二幅圖中的C圖,浙江是中國唯一一個在基因雜合度(微觀上說是雜合度,這是就allele的多樣性而言的,宏觀上其實就是表現在個體與個體之間,多樣性、遺傳跨度也非常大,不是簡單一個浙南、浙北就能描述清楚的。我以前關于浙江漢姓氏多樣性的文章也闡述過這一點(比如溫州市第二大姓的林姓,在紹興大部不入前100位,顯示了浙中北與浙南沿海之間極大的父系遺傳跨度和多樣性。浙江部分地區,尤其是寧紹平原南緣與浙閩丘陵交界地區,一個鎮一種情況的比比皆是,是中國遺傳地勢最復雜的地區*)被標作深藍色的省份,也就是中國遺傳復雜性最高、遺傳跨度最大的一個省(它既有作為北宋后半段以來中國經濟中心、并兼收并蓄各種成分來源移民的江南文化中心的一個人口虹吸因素,又有著復雜的集純陸平原、水網平原、灘涂、海島、丘陵等多種地形組合,而地形是決定人口流動的一個重要因素,眾所周知青藏高原東南部的藏族,離云貴高原的傣族等人群,從直線距離上看只有一丁點距離,四川盆地北緣與隴南之間從直線距離上看也只有一丁點距離,但由于巨大的海拔落差或盆地邊緣地形的復雜性,阻礙了基因的流動,即使空間距離很小的兩個地方、即使絕對面積很小的省份,也會因為截然陡變的地形的隔閡而導致高度的遺傳隔絕,導致巨大的遺傳差異)
?
*參見中科院遺傳所肖春杰、杜若甫《中國人基因頻率的主成分分析》中的最后一幅圖,即本下方這張圖中浙北平原地形區向浙中南的浙閩丘陵地形區過渡的交接處、皖中平原區向皖南丘陵地形區過渡的交接處的藍綠混戰區、以及江漢-洞庭湖平原區向湘中南丘陵區的紅綠交接區。這并非說比如藍區南緣的某些地區比如被畫作完全藍色的蘇中、蘇南平原,就一定是完全意義上的“北方遺傳勢區”,或者被畫作完全綠色的皖南山地南緣,就一定是完全意義上的“南方遺傳勢區”,等等,實際上這些邊緣區的情形仍是非常復雜和犬牙交錯的,只是該概略圖沒法將這些細部解釋清楚,只能通過著色來給一個*簡化的*、大體的遺傳主成分擴散趨勢,很多transitional地區的實際遺傳情形是復雜的,比如我說的在浙江部分地區,緊鄰的兩個縣出現王[北方第一大姓]陳[東南第一大姓]混戰的情況,顯示了極度的遺傳不均勢和錯綜復雜的情形),下面我會用圖例,包括中國大陸整體地形圖,歷史人口遷移圖等來解釋這種情況的成因)
?
2 個回復
?
這個分析應該重做了
贊同來自:
?
(該圖截自某劉姓網友的STR匹配圖,借用來反映中國地形地勢分布情況)
vs
?
vs
?
什么規律,看出來了嗎?對,就是地形對人口流動和遺傳地勢有著決定性影響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