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本網站需要啟用 JavaScript, 請啟用后刷新頁面獲得更好的體驗
贊同來自: mabaoyuan037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
caichongchao
父系單倍群O
701 個討論
13 個回復
母系祖源 F1a1a多在中國西南、東南亞等地出現: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plogroup_F_(mtDNA)
贊同來自: mabaoyuan037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
看用戶名caichongchao是姓蔡吧。這個姓是南方姓,在福建南部廣東東部、江蘇的鹽城南通一帶非常集中。廣東福建臺灣三省占全國蔡姓人口總量的1/3。北方的蔡包括河北遼寧山東的很多蔡都是南方移民北上過去的
?
姓蔡遼寧人?祖籍江蘇宿遷的遼西漢軍旗人蔡仕英后人?老Oα1這類型偏南(另有一遼寧蔡姓Oβ4,祖籍也是江蘇,跟一遼寧姜姓一樣。別忘了姜姓不僅山東沿海多,江蘇浙江也有很多,江蘇有姜堰,浙江衢州的江山一帶姜為第四大姓,比山東沿海多數縣還高。山東沿海還有一例姜是P164*,P164*整體也是很明顯的偏東南的類型,在一些江西福建特征姓氏如操姓章姓中高度聚集,復旦論文要單憑所謂根部SNP多樣性論證它起源地偏北有很大難度,因為多樣性有多種不同的解讀,有些甚至純粹就是取樣的關系。東北為數可觀的中國東側沿海尤其江蘇又尤其是蘇北移民,其次尚有一些東南至福建一線的移民,因此東北的崔(冀東魯北)、朱(華東內陸)、鄭(東南沿海)等中國東側沿海省份常見的姓人口都較多。盡管朱姓作為中國較大姓氏,鄭姓作為中國較常見姓氏,源頭都很復雜,東北尤其是遼西有些朱姓是山后六州移民的代北人(爾朱、朱邪、朱可渾等),有測出R-M269的,但不可否認東北仍有不可忽視比例的來自華東甚至東南沿海來源的朱、鄭等姓,參見《東北的朱姓及其分布》一文),在長江流域很常見,江西湖南湖北一帶尤多。黃河流域很多該類型祖籍長江流域,比如有一由閩遷浙遷津的嚴姓,比如楚人還是魏人身份不明但疑為楚人的劉邦,比如從江西吉安遷到山東再北遷遼寧的遼寧宋某,比如浙江中南部仙居永康山區的應某,等等。日韓的Oα1就跟日本偏高的F845一樣,不太像是太北線的成分
東北的朱姓及其分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81e6560102vgqs.html?
**************?
原牡丹江大學副校長朱一凡先生清楚地記得其家譜上記載:他的祖先是于康熙二年(1663年)從福建晉江遷來寧古塔的,最初落腳之地即今牡丹江市西郊朱家屯(海浪路西段原立新大隊)。
?
有些老村屯同姓人口較多,如盧家屯(寧安石巖民主村)、陳家屯(范家鄉勞動村)、林家屯(寧安城郊茂盛村)、柳家屯(海林城郊斗銀村)、金家屯(金圣嘆后人居地)、張家屯等等。鄭成功父叔的后人鄭氏,呂留良的后人呂氏等人數也很多。張縉彥于1661年流放到寧古塔,1672年死于寧古塔新城,死時距今已335年。
**************
東北的江蘇成分非常多,看看他們不僅徐朱眾多,還有大量的江蘇和華南沿海常見的黃姓(這個姓在典型華北地區如山西,比例不足0.3%,在冀東以外的河北大部也只有0.4%左右甚至不到,而在東北則往往超過0.7%,在黑龍江更有沖前20位的希望),以及江淮常見的許、丁、唐等姓,就知道他們父系有大量的江蘇等南方成分
?
http://www.ihuang.org/a3-01-023.htm
黑龍江寧安市寧古塔黃氏
祖居福建臺灣。
字派:……文世朝金國,志玉永成林……?
◇ 聯系人01:黃林斌?
◇ 郵箱:[email protected]
黑龍江牡丹江黃氏
自江西省宜春袁州府七甲八涉善和莊遷來。
先祖黃文明,明朝三品大員,清朝請其復出做官其不出,全家200多口人被斬于小云南大槐樹。黃文明的妻子帶一雙兒女回娘家,被一個姓耿仆人帶著逃離江西省宜春袁州府七甲八涉善和莊,后經山東來到黑龍江省牡丹江地區。
◇ 聯系人01:黃 峰
◇ 郵箱:[email protected]
?
黑龍江寶清縣黃氏
江南省蘇州府崇明縣小銀沙七要鎮→遼寧省東港東溝縣→黑龍江
堂號:忠孝堂
字派:……廷尚朝國天裕世喜忠厚全家吉萬春……
◇ 聯系人01:黃全祝?
◇ 地址:黑龍江省寶清縣公安局戶政科
?
------------
山東中南部及東部沿海,以及以山東中南部及東部為主要祖籍地的東北,有很多類江淮特征的姓氏(所以有人說丹東話有江淮味一點也不奇怪),不止是許、丁、唐這些,還有大量如陶、沈(小沈陽并不孤單,東北顧沈陸陶蔣等姓比例雖不高,但仍明顯多于山西河北等典型華北地區,例如《西游記》中寶象國國王扮演者叫顧嵐,吉林榆樹人)、韋(雖然韋姓在豫西關中也還殘存有少量分布中心)、宿等江淮特征姓也明顯多于華北。蘇皖等地除向東北批量投放了大量徐朱等姓以外,還有很多姓肖蔡黃等偏南姓的人也大量移民到東北,也給他們帶去很多淮夷乃至少量吳越成分
?
黑龍江的洪除了有一部分是弘吉剌漢化外,尚有一部分是福建洪承疇后人,如央視著名《世界新聞報》節目主持人洪琳(男),黑龍江人,江蘇常州快女洪辰的母親也是黑龍江洪姓。東北的吳莫愁是江蘇高郵人吳三桂嫡裔,數不勝數
贊同來自:
?
北方其它地區莫不如此。河西關中的蜀人成分就更多了。蘭州周邊還有一堆姓俞的盛的,河州水均益更是遠祖浙江鄞縣。所以把一部活脫脫的中國南人北遷史,強行顛覆歪曲成北人南遷史的行為,以及某些無知北人強行將自己的南方祖宗爺爺稱作南蠻的行為,把南北共享的常染成分不假思索地蓄意說成北漢成分的行為,其實是非常數典忘祖和歷史盲的愚蠢褻祖行為,你清明上墳時你家十八代南方祖宗一定不會饒恕你
贊同來自:
------------
東北膠東的O2*就明顯多于華北,這就是他們有著大量江淮特別是淮右成分的鐵證。曹操從父系上看,也是很淮右-豫東主流的類型(河南自古就是O2大戶。就O2高頻這個問題上,河南大部跟淮泗更聚類,而遠離北方包括河南淮泗以外的中原官話區。東北的O2高頻只可能是由淮北-膠東北上闖關東的移民成分。膠東的蘇北皖北成分主要是明代積累的,而膠東又是東北人重要的祖籍地,因此東北人有大量類蘇北皖北成分。這也就間接導致了東北人有跳過河北而與河南及蘇皖北部有更多的相似性)。那個跟曹操近的遼寧曹某是遼寧東港人,東港也是典型膠遼官話區(比大連市區更膠遼,雖然地理位置可能更靠北),可以推斷當地不僅O2*偏多,而且其他淮夷常見類型也會偏高,一點都不奇怪
贊同來自:
?
這次春節去長春,發現了一個語言現象,可能發前人所未發:長春方言一般認為是平翹分明,然而現在已經出現大面積的合口呼前翹舌音退化現象,比如水sui,栓suan等,也包括通攝字,退化還在進行中,未全部坍塌。而開口呼前從未出現退化。此現象類似昌徐型(昌黎徐州)平翹,不過昌徐退化已經完成。
?
贊同來自:
?
這次春節去長春,發現了一個語言現象,可能發前人所未發:長春方言一般認為是平翹分明,然而現在已經出現大面積的合口呼前翹舌音退化現象,比如水sui,栓suan等,也包括通攝字,退化還在進行中,未全部坍塌。而開口呼前從未出現退化。此現象類似昌徐型(昌黎徐州)平翹,
=======
所以這里的江淮=昌徐??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有什么關系?江淮方言東半部不分平翹,西半部是南京型平翹(此類平翹在西南官話很多地方也存在,例如四川自貢等、云南東半部、廣西西部、湖北西部),也許是同源關系,也許是根據元音音位高低進行的趨同性進化,但恰恰北方沒有分布點。
過去.......請問什么過去呢?夏商周還是秦漢?如果是元末明初,至少差異是很顯著的。即使漢代,從揚雄《方言》一書的描述看,江淮和徐泗也不算一個單元。徐州以南的揚州、淮安乃至安徽滁州,陳姓都有5%左右的比例,而徐州只有3%多(比山東河南的2.5%左右高一些),去掉說江淮官話的新沂以后更少,這個不是明代才出現的差異吧?漢代的廣陵太守陳登(淮安漣水人)不是江南移民吧?蘇南的蘇錫常,陳姓還沒有揚州多,移民沒提到拉升作用吧?我看移民稀釋了陳姓還差不多。?徐州地區劉姓6.4%,和山東的7%、豫東商丘的6.8%接近,而揚州是3.5%,淮安高一點是4.5%,無論怎么看,淮安和徐州的差異也要大于徐州和河南山東的差異吧。
你要說墓志銘,那就把里面江淮籍貫的列出來,看看是江淮那里(千萬不要是天津人的祖籍地江淮宿州之類的地方),不要東拼西湊,一會昌徐,一會江淮。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