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人種研究
19
馬來人種
馬來人種,是早期人類學家對中南半島南部與南太平洋群島人種的一種劃分,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馬來人種常被用來形容南島民族。最初由德國科學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提出,認為是棕色人種一個分支。主要分布于馬來群島、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臺灣、日本南九州、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
上古的太昊就是南島語系居民的始祖之一。凌純聲先生主張波利尼西亞人的海神Taaroa即太昊。大汶口文化居民的體質與波利尼西亞人相似?!痘茨献印氛f東方一萬二千里是太昊、句芒治理的地域,應該是有歷史的影子。[1]
中文名
馬來人種
外文名
malay race
又名
澳泰族群
類別
人類學(人種)
起源
中國大陸[2]?
馬來人起源
大陸沿海起源說
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證實:遍及兩大洋的南島居民,直接源于中國大陸的廣大地區[3],而并沒有通過臺灣島進行遷徙。這項關于《南島西部人群和侗臺人群的父系遺傳關系》的研究,由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臺灣慈濟大學、印尼艾克曼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越南順化醫學院、廣西醫科大學等合作完成,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出版的《生物醫學中心進化生物學》雜志上。
在殖民時代之前,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族群,其范圍西至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南美智利的復活節島,南至新西蘭,北至中國臺灣島,幾乎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島民族的語言被劃分為南島語系,包含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語種。[2]
共19張
馬來人種
課題組對于O1a、O1b、O2等馬來人種常見基因內部多樣性的分析進一步發現,大陸侗傣族群的多樣性最高,而臺灣和馬來族群等南島語系民族的類型都只是從侗傣族群的類型中分別延伸出來的。臺灣和馬來族群的類型沒有直接的聯系。對這些族群中的其他Y染色體類型的分析也得到類似的結果。這一證據否定臺灣作為南島民族故鄉的觀點,反而認為臺灣族群和其他南島語族分別起源于中國大陸的古侗傣族群,支持把這三個類群歸并為一個更大的分類學概念——澳泰族群。
中國上古的百越與南島語系民族有共同的祖先。百越種族眾多,是南島語系民族的祖先。他們在青銅時代的主要文化特色是有太陽光芒紋樣的銅鼓。南島語系民族善于航海。[1]根據調查分析,整個澳泰族群發源于大約三萬年前的中國廣東沿海。大約兩萬年前,臺灣族群的祖先開始從廣東、廣西的南方沿海通過當時還露出海面的臺灣地峽向臺灣遷徙。而在大約一萬年前,馬來族群的祖先離開北部灣的越南和廣東沿岸,沿著越南的海岸向南遷徙,一直到達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大約3000年前,印度尼西亞的馬來族群開始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深處探索,到達了夏威夷、復活節島、新西蘭和馬達加斯加。
這一結論對于人類早期移民過程的研究意義重大,改寫了南島民族的史前史。[2]
在此之前有另二種說法,來自中國云南或就起源于馬來群島。[4]
大陸云南起源說
云南起源,主要的支持者有R.H Geldern, J.H.C Kern, J.R Foster, J.R Logen, Slametmuljana 和Asmah Haji Omar等。依據如下:
1.在馬來群島發現的古老斧頭,與南亞的某些地區類似,說明有南亞居民移民馬來群島。
2.馬來族的風俗與阿薩姆地區類似(阿薩姆是印度與緬甸之間的地區)。
3.馬來語與柬埔寨的高棉語相似,而高棉人又被認為來自于云南,當年他們沿著湄公河南下到柬埔寨。
云南起源說被廣大人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的中學歷史課本中都介紹馬來人起源于云南。[4][5]依此學說,馬來人的祖先分二批在不同年代從云南遷移到馬來群島。這二批馬來人的祖先分別稱為原始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Proto)及混血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Deutro)。原始馬來人及混血馬來人又合稱南島人(馬來文:Indonesian),二者的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南島人其實是最后移入馬來群島的人群。之前遷入的有澳大利亞人種(英文:Australoid),尼格利陀人(英文: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人(英文:Melanesoid)。[4]
馬來群島起源說
支持者有J.Crawfurd、K.Himly、Sutan Takdir Alisjahbana和Gorys Keraf等。論據如下:
1.馬來人和爪哇人在19世紀都有很高的文化。能達到這種成就只有不斷發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達到。以此說明馬來人并非來自任何地方。而是土生土長。
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組成的新加坡特種兵
2.K.Himly不同意馬來語與柬埔寨語相似。認為二語相似只是表面印象,沒有足夠理據。
3.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和維杰人。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
4.馬來群島各族的語言與中亞屬于印歐語系的語言有異。
馬來群島起源論在馬來西亞只得到極少數人的支持。[4]
體貌特征
馬來人的基本外貌特征為:膚色淺棕,頭發長而直,體毛髭須較少,部分人無髭。顱形較長。眼睛較大,鼻高而直,唇偏厚。身高中等偏低。
但馬來人中不同民族的體貌特征也有區別。一些民族(如陸達雅克人)長期隱居在昏暗的熱帶雨林中,少見陽光,因此膚色白皙。還有一些民族(如帝汶人)混有澳大利亞人種血統,因此膚色更深,體毛發達。
波利尼西亞人與馬來人有較明顯的差異,他們身材高壯,古銅皮膚,頭發呈波浪形,體毛較多,高鼻大眼,深眼眶,看起頗像歐亞混血人種。大洋洲人種多見歐化傾向,如一些巴布亞人鼻高而隆起,美拉尼西亞人不少擁有金發。學術界一般認為波利尼西亞人是馬來人和歐化的大洋洲人種的混血后裔。[6]
人種分類法
19世紀時,有多位自然科學家在種族的問題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Blumenbach的五分法則是19世紀時比較常見的:
1.歐羅巴人種,即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等地
2.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中亞等地
3.埃塞俄比亞人種,即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4.美洲人種,即紅色人種,主要分布在美洲
5.馬來人種,即棕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與大洋洲[7]
在Blumenbach之后的幾十年里,研究人員漸漸將美洲、馬來兩個人種歸并于蒙古人種,結果進入20世紀初剩下三個主要的人種:
1.歐羅巴人種,即白色人種
2.蒙古利亞人種,即黃色人種
3.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包括巴布亞人、美拉尼西亞人等大洋洲土著)[7]
20世紀最常見的分法是由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1.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
2.歐羅巴人種,即白色人種
3.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4.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
馬來人種
馬來人種,是早期人類學家對中南半島南部與南太平洋群島人種的一種劃分,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馬來人種常被用來形容南島民族。最初由德國科學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提出,認為是棕色人種一個分支。主要分布于馬來群島、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臺灣、日本南九州、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
上古的太昊就是南島語系居民的始祖之一。凌純聲先生主張波利尼西亞人的海神Taaroa即太昊。大汶口文化居民的體質與波利尼西亞人相似?!痘茨献印氛f東方一萬二千里是太昊、句芒治理的地域,應該是有歷史的影子。[1]
中文名
馬來人種
外文名
malay race
又名
澳泰族群
類別
人類學(人種)
起源
中國大陸[2]?
馬來人起源
大陸沿海起源說
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證實:遍及兩大洋的南島居民,直接源于中國大陸的廣大地區[3],而并沒有通過臺灣島進行遷徙。這項關于《南島西部人群和侗臺人群的父系遺傳關系》的研究,由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臺灣慈濟大學、印尼艾克曼分子生物學研究所、越南順化醫學院、廣西醫科大學等合作完成,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英國出版的《生物醫學中心進化生物學》雜志上。
在殖民時代之前,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族群,其范圍西至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至南美智利的復活節島,南至新西蘭,北至中國臺灣島,幾乎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南島民族的語言被劃分為南島語系,包含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語種。[2]
共19張
馬來人種
課題組對于O1a、O1b、O2等馬來人種常見基因內部多樣性的分析進一步發現,大陸侗傣族群的多樣性最高,而臺灣和馬來族群等南島語系民族的類型都只是從侗傣族群的類型中分別延伸出來的。臺灣和馬來族群的類型沒有直接的聯系。對這些族群中的其他Y染色體類型的分析也得到類似的結果。這一證據否定臺灣作為南島民族故鄉的觀點,反而認為臺灣族群和其他南島語族分別起源于中國大陸的古侗傣族群,支持把這三個類群歸并為一個更大的分類學概念——澳泰族群。
中國上古的百越與南島語系民族有共同的祖先。百越種族眾多,是南島語系民族的祖先。他們在青銅時代的主要文化特色是有太陽光芒紋樣的銅鼓。南島語系民族善于航海。[1]根據調查分析,整個澳泰族群發源于大約三萬年前的中國廣東沿海。大約兩萬年前,臺灣族群的祖先開始從廣東、廣西的南方沿海通過當時還露出海面的臺灣地峽向臺灣遷徙。而在大約一萬年前,馬來族群的祖先離開北部灣的越南和廣東沿岸,沿著越南的海岸向南遷徙,一直到達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大約3000年前,印度尼西亞的馬來族群開始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深處探索,到達了夏威夷、復活節島、新西蘭和馬達加斯加。
這一結論對于人類早期移民過程的研究意義重大,改寫了南島民族的史前史。[2]
在此之前有另二種說法,來自中國云南或就起源于馬來群島。[4]
大陸云南起源說
云南起源,主要的支持者有R.H Geldern, J.H.C Kern, J.R Foster, J.R Logen, Slametmuljana 和Asmah Haji Omar等。依據如下:
1.在馬來群島發現的古老斧頭,與南亞的某些地區類似,說明有南亞居民移民馬來群島。
2.馬來族的風俗與阿薩姆地區類似(阿薩姆是印度與緬甸之間的地區)。
3.馬來語與柬埔寨的高棉語相似,而高棉人又被認為來自于云南,當年他們沿著湄公河南下到柬埔寨。
云南起源說被廣大人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的中學歷史課本中都介紹馬來人起源于云南。[4][5]依此學說,馬來人的祖先分二批在不同年代從云南遷移到馬來群島。這二批馬來人的祖先分別稱為原始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Proto)及混血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Deutro)。原始馬來人及混血馬來人又合稱南島人(馬來文:Indonesian),二者的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南島人其實是最后移入馬來群島的人群。之前遷入的有澳大利亞人種(英文:Australoid),尼格利陀人(英文: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人(英文:Melanesoid)。[4]
馬來群島起源說
支持者有J.Crawfurd、K.Himly、Sutan Takdir Alisjahbana和Gorys Keraf等。論據如下:
1.馬來人和爪哇人在19世紀都有很高的文化。能達到這種成就只有不斷發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達到。以此說明馬來人并非來自任何地方。而是土生土長。
由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組成的新加坡特種兵
2.K.Himly不同意馬來語與柬埔寨語相似。認為二語相似只是表面印象,沒有足夠理據。
3.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和維杰人。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
4.馬來群島各族的語言與中亞屬于印歐語系的語言有異。
馬來群島起源論在馬來西亞只得到極少數人的支持。[4]
體貌特征
馬來人的基本外貌特征為:膚色淺棕,頭發長而直,體毛髭須較少,部分人無髭。顱形較長。眼睛較大,鼻高而直,唇偏厚。身高中等偏低。
但馬來人中不同民族的體貌特征也有區別。一些民族(如陸達雅克人)長期隱居在昏暗的熱帶雨林中,少見陽光,因此膚色白皙。還有一些民族(如帝汶人)混有澳大利亞人種血統,因此膚色更深,體毛發達。
波利尼西亞人與馬來人有較明顯的差異,他們身材高壯,古銅皮膚,頭發呈波浪形,體毛較多,高鼻大眼,深眼眶,看起頗像歐亞混血人種。大洋洲人種多見歐化傾向,如一些巴布亞人鼻高而隆起,美拉尼西亞人不少擁有金發。學術界一般認為波利尼西亞人是馬來人和歐化的大洋洲人種的混血后裔。[6]
人種分類法
19世紀時,有多位自然科學家在種族的問題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Blumenbach的五分法則是19世紀時比較常見的:
1.歐羅巴人種,即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等地
2.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中亞等地
3.埃塞俄比亞人種,即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4.美洲人種,即紅色人種,主要分布在美洲
5.馬來人種,即棕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與大洋洲[7]
在Blumenbach之后的幾十年里,研究人員漸漸將美洲、馬來兩個人種歸并于蒙古人種,結果進入20世紀初剩下三個主要的人種:
1.歐羅巴人種,即白色人種
2.蒙古利亞人種,即黃色人種
3.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包括巴布亞人、美拉尼西亞人等大洋洲土著)[7]
20世紀最常見的分法是由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1.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
2.歐羅巴人種,即白色人種
3.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4.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
22 個回復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
贊同來自:
?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WeGene_F3645555 、zjxgjp 、WeGene_7817D767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WeGene_F3645555 、zjxgjp
贊同來自: WeGene_F3645555
發幾張免冠的吧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kaji 、Sorano
贊同來自:
既然知道Y不決定相貌。
卻在介紹馬來人Y類型的貼里粘了很多張近代混血人的照片。這不自相矛盾嗎??
還把別人設想的啥也不懂,你才搞笑。
我當然明白什么是常染,以及它與相貌的關系,我測Y時都是免費的,很多事你聽都沒聽過吧
贊同來自: 清夜 、WeGene_67DFEE0B
贊同來自: 濟南亞歷山大大帝 、清夜 、WeGene_67DFEE0B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hhhappy 、WeGene_F3645555 、zjxgjp
贊同來自: WeGene_F3645555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