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有山越:F838族群源流初探2
4:南方有山越
在F838族群內部成員中,對F838族群源流的追溯上,江右渠帥說和山越說是不謀而合的。
山越即是活躍在東漢末年至隋唐時期的江右渠帥地方土著勢力。
山越人最早出現在三國志里。在吳書中,山越貫穿了整個東吳政權的始終。從孫堅開始,屬于中央政權管轄的地區,即和聚集在山林區的山越人,因為緊張的物質和土地等資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孫策在復興基業的時期,幾乎喪命于山越之手。孫權建立東吳政權后,東吳政權視廣泛分布在其周邊的山越族群為大患,為了應對和魏蜀兩國的頻繁戰爭帶來的損耗,東吳政權對山越發動了密集的攻擊和蠶食。以此補充兵員和擴展自己管轄下的領土。
山越人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權,也不斷的爆發反抗東吳政權的斗爭。
東吳時期的名將,程普、黃蓋、呂蒙、周泰、陸遜、諸葛恪無不曾同山越作戰。其中諸葛恪對山越的打擊最大,一次性吞并了十萬之眾,挑選精壯補充兵丁達四萬人之多。即便如此,終東吳政權始終,也沒能徹底吞并山越人。山越人也成為了牽制東吳政權與蜀魏兩個政權問鼎的“尾大不掉”。
三國之后,史書中依然有對山越的記載,一直到隋唐時期,中央政權終于完成了對山越的全盤漢化,此后山越人作為一個民族形態群體的存在告終。
但即便至今,山越族群的存在依然飽受爭議。
不同學者對山越群族的屬性產生了紛論:分別有百越后裔說、吳越遺民說、當地土著說、漢武帝遷閩甌逃亡說、山賊、宗部說。
其中最可信的為百越后裔、當地土著說。即山越人是百越的一支,可能是干越(山越分布區域和干越重疊)。也有人認為干越是于越的誤寫,這樣的觀念就和雍正繼位案中,傳位于皇四子和傳位于皇十四子一樣荒謬。因為繁體字中于寫作於,不可能出現于和干的誤寫。
吳越遺民說也很難經得起推敲,吳越都曾建立過強大的國家政權,都受到了華夏文明禮樂的深重影響,早已融入了華夏族群中。而且北方族群在周代之后,晉代之前并沒有大規模南下的移民事件。三國、晉代時期、蘇南一代的當地士族,父系單倍型為M119類型的沈、顧、陸等家族已經形成。他們更應該屬于吳越遺民。
?
漢武帝遷閩甌逃亡說,漢武帝曾將越國分裂出來的駱越、閩越等大規模遷徙到江淮之間。短短兩百年內逃亡群體也很難形成分布廣泛,人口眾多的山越族群。
山賊,宗部說認為,山越大分散,小聚居,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因此他們和普通漢人一樣,只是為了逃避賦稅、徭役、憑借強大宗族勢力占領山林與東吳政權抗衡。這一說顯然沒有注意到,當時南方地區族群的復雜情況。例如越國建立過強大的政權,但從誕生到覆滅,越國都沒能實現如同華夏體系內諸國一樣的,中央集權、分封制的體系。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部落族群聯合形態的特征。越國解體后,相互之間再也沒有沒能統一聯合。山越人分布區域以山林為主,自秦代以后,中央政權,逐步往南方推廣,分布廣泛且分散的山越人,就更加不可能具備聯合性,統一性的特征了。
史料記載中,山越人的語言、長相也具有其獨特性。有聲似鳥語、椎發、身材短壯等記載。其中椎發是典型的越人形象。這也表明山越和普通漢人是有明顯分別的。不可能以山賊、宗部草率的將山越族群予以歸納。
在史料中,山越主要分布在于吳郡、會稽、新都、鄱陽、丹陽、東陽、豫章、臨川、廬陵、衡陽、長沙、始安、桂陽等東吳的揚州諸郡和曹魏的廬江郡。即現在的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而且幾乎都分布在山林區域,其中安徽南部的黃山地區是山越族群活動的核心地帶。山越族群的分布范圍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長江以南,贛水以北,錢塘以西,鄱陽以東的廣大地區。
這樣一個分布廣泛的族群,且具有其語言,相貌特征縱然參雜了多方源流,但沒有一個核心的族群是說不通的。
由此可以證明,山越人的主流群體是一支具有民族形態特征的獨立族群。
?
?
?
5:F838是山越核心族群
山越人分布廣泛,東吳政權曾經通過幾十場戰爭,吸納了不下10萬山越補充軍隊,且山越人一直到隋唐時期才徹底從史書中消失,由此可見山越人的族群數量多數情況下不會低于50萬。
如果山越是具有民族形態特征的獨立族群,必然有其核心的父系血統族群作為支撐。
活躍在江西、浙江、湖南一代的南方族群,以百越、百濮為主。父系祖源上江西是M119和M95兩個父系單倍群族群的交匯地和分割點。
M119占據了沿海地帶,有分子學家將M119和百越等同起來,M95占據了中南和西南地區,在苗瑤,壯泰族群里具有主導型(在這兩個族群中O2下屬的不同父系類型也具有較大比例。在后來的南方地區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兩次大移民中,M119和M95也錯綜復雜的廣泛分布在了中國南方地區)。
同樣分布在南方地區的F838族群,在兩個人口眾多的大單倍群中顯得弱小、不顯眼。吳城遺址和良渚遺址,古人骸骨中都見不到F838的蹤影。F838似乎和任何古國和族群都聯系不上了。
借助于父系血統為F838的成員,家譜中記載的一致祖籍地—江西,和徽州汪氏家族父系單倍群在F838內部的巨大差異,我們就可以遞進的把F838族群的發源地大致的追溯到江西地區后,進一步鎖定到皖南、贛北地區了。F838是山越族群主體人群便兼備了文史、單倍群等多項可信證據的有力支持。
分子學家以單倍群多樣性來推論人類族群的遷徙路線。徽州汪氏家族F838群體的內部多樣性,恰好證明了F838族群發源于皖南、贛北一帶的黃山地區。
F838以南方漢族為主體的民族特征,也體現出了和兄弟支系M95廣泛分布在諸多民族中的性質完全不同。山越族群的全盤漢化也和F838以南方漢族為主體的特征相契合。
另外,在文史記載中,黃山地區曾出現過一個“汪罔”的方國。亡國之后,國人稱汪罔氏,后簡化為汪氏。如果這一記載可信的話,F838族群于黃山地區發展,后來形成了一個以父系血統建立的方國,亡國后國人以國為氏。就可以解答為什么徽州汪氏F838群體內部父系單倍群的巨大差異了。
在得到這些數據的分析后,我們已經能大致確定F838等同于山越人主體的結論了。
?
6:F838族群的東遷西徙
在F838的下游支系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顯著的特征。F838不像多數單倍群一樣,分為南北支系,而是出現了東西支系的特征。
湖南衡陽李旭家族、重慶巫溪李氏家族、四川資陽鄒氏家族、湖北宜昌土家覃氏家族、湖北孝感喻氏家族等全部為F838的孫代支系F1199(F977)。
這些家族大致是在江西填湖南,湖廣填四川的兩次大移民中遷徙到江西以西地區省份。
而福建侯官陳氏家族、浙江平陽徐氏、浙江海寧查氏家族、海寧李氏家族、江蘇啟東顧氏、廣東茂名譚氏、廣東海豐楊氏等等全部屬于F838*簇。
(注:以上家族全部指該姓氏下父系單倍群為F838的群體。)
F1199支系多數往西部內陸遷徙擴散,形成了F838的西支,F838*多數從浙江沿海往南遷徙,形成了F838的東(南)支。
F838*支系往東南擴散,有可能是在漢武帝遷徙閩越填充江淮之后得意尋機發展的。因F838最近共祖超過萬年,F838*東南擴散年代也可能更早。
F838的另一個重要支系CTS4052的主要分布和遷徙路徑,現在還不是太明顯。
除了東西兩支外,以黃山地區為核心,往周邊輻射,則出現了F838下游支系的多樣性:F838*、F1199、CTS4052等支系全部具備。例如:安徽徽州汪氏屬于CTS4052、安徽六安趙氏屬于F1199、江蘇啟東顧氏屬于F838*。
北方地區的F838支系則錯綜復雜,各支系兼備,應該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擴散至北方。
?
7:F838不完全等同于山越
前面我們驗證了F838是山越主體族群,但也需要正視F838不等于山越的全部。南方族群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被納入華夏族群體系。加之江西、皖南地區是M119和M95的交匯點,以及O2下的一些南方土著世系,文史中被概括為山越(尤其是三國東吳時期)的族群,也應該涵蓋了部分前面提到的山越的幾種猜想的成員,當地反叛東吳政權的宗部、百越中的其他支系,M95的部分、吳越遺民、閩越逃亡者的一些人也被概括在了山越之中。
注:以上內容為我們結合現有基因數據、文史資料、家譜記載等諸多綜合因素的分析結論。不代表最終結論。
?
在F838族群內部成員中,對F838族群源流的追溯上,江右渠帥說和山越說是不謀而合的。
山越即是活躍在東漢末年至隋唐時期的江右渠帥地方土著勢力。
山越人最早出現在三國志里。在吳書中,山越貫穿了整個東吳政權的始終。從孫堅開始,屬于中央政權管轄的地區,即和聚集在山林區的山越人,因為緊張的物質和土地等資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孫策在復興基業的時期,幾乎喪命于山越之手。孫權建立東吳政權后,東吳政權視廣泛分布在其周邊的山越族群為大患,為了應對和魏蜀兩國的頻繁戰爭帶來的損耗,東吳政權對山越發動了密集的攻擊和蠶食。以此補充兵員和擴展自己管轄下的領土。
山越人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權,也不斷的爆發反抗東吳政權的斗爭。
東吳時期的名將,程普、黃蓋、呂蒙、周泰、陸遜、諸葛恪無不曾同山越作戰。其中諸葛恪對山越的打擊最大,一次性吞并了十萬之眾,挑選精壯補充兵丁達四萬人之多。即便如此,終東吳政權始終,也沒能徹底吞并山越人。山越人也成為了牽制東吳政權與蜀魏兩個政權問鼎的“尾大不掉”。
三國之后,史書中依然有對山越的記載,一直到隋唐時期,中央政權終于完成了對山越的全盤漢化,此后山越人作為一個民族形態群體的存在告終。
但即便至今,山越族群的存在依然飽受爭議。
不同學者對山越群族的屬性產生了紛論:分別有百越后裔說、吳越遺民說、當地土著說、漢武帝遷閩甌逃亡說、山賊、宗部說。
其中最可信的為百越后裔、當地土著說。即山越人是百越的一支,可能是干越(山越分布區域和干越重疊)。也有人認為干越是于越的誤寫,這樣的觀念就和雍正繼位案中,傳位于皇四子和傳位于皇十四子一樣荒謬。因為繁體字中于寫作於,不可能出現于和干的誤寫。
吳越遺民說也很難經得起推敲,吳越都曾建立過強大的國家政權,都受到了華夏文明禮樂的深重影響,早已融入了華夏族群中。而且北方族群在周代之后,晉代之前并沒有大規模南下的移民事件。三國、晉代時期、蘇南一代的當地士族,父系單倍型為M119類型的沈、顧、陸等家族已經形成。他們更應該屬于吳越遺民。
?
漢武帝遷閩甌逃亡說,漢武帝曾將越國分裂出來的駱越、閩越等大規模遷徙到江淮之間。短短兩百年內逃亡群體也很難形成分布廣泛,人口眾多的山越族群。
山賊,宗部說認為,山越大分散,小聚居,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因此他們和普通漢人一樣,只是為了逃避賦稅、徭役、憑借強大宗族勢力占領山林與東吳政權抗衡。這一說顯然沒有注意到,當時南方地區族群的復雜情況。例如越國建立過強大的政權,但從誕生到覆滅,越國都沒能實現如同華夏體系內諸國一樣的,中央集權、分封制的體系。依然保留了大量的部落族群聯合形態的特征。越國解體后,相互之間再也沒有沒能統一聯合。山越人分布區域以山林為主,自秦代以后,中央政權,逐步往南方推廣,分布廣泛且分散的山越人,就更加不可能具備聯合性,統一性的特征了。
史料記載中,山越人的語言、長相也具有其獨特性。有聲似鳥語、椎發、身材短壯等記載。其中椎發是典型的越人形象。這也表明山越和普通漢人是有明顯分別的。不可能以山賊、宗部草率的將山越族群予以歸納。
在史料中,山越主要分布在于吳郡、會稽、新都、鄱陽、丹陽、東陽、豫章、臨川、廬陵、衡陽、長沙、始安、桂陽等東吳的揚州諸郡和曹魏的廬江郡。即現在的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
而且幾乎都分布在山林區域,其中安徽南部的黃山地區是山越族群活動的核心地帶。山越族群的分布范圍總體上可以概括為長江以南,贛水以北,錢塘以西,鄱陽以東的廣大地區。
這樣一個分布廣泛的族群,且具有其語言,相貌特征縱然參雜了多方源流,但沒有一個核心的族群是說不通的。
由此可以證明,山越人的主流群體是一支具有民族形態特征的獨立族群。
?
?
?
5:F838是山越核心族群
山越人分布廣泛,東吳政權曾經通過幾十場戰爭,吸納了不下10萬山越補充軍隊,且山越人一直到隋唐時期才徹底從史書中消失,由此可見山越人的族群數量多數情況下不會低于50萬。
如果山越是具有民族形態特征的獨立族群,必然有其核心的父系血統族群作為支撐。
活躍在江西、浙江、湖南一代的南方族群,以百越、百濮為主。父系祖源上江西是M119和M95兩個父系單倍群族群的交匯地和分割點。
M119占據了沿海地帶,有分子學家將M119和百越等同起來,M95占據了中南和西南地區,在苗瑤,壯泰族群里具有主導型(在這兩個族群中O2下屬的不同父系類型也具有較大比例。在后來的南方地區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兩次大移民中,M119和M95也錯綜復雜的廣泛分布在了中國南方地區)。
同樣分布在南方地區的F838族群,在兩個人口眾多的大單倍群中顯得弱小、不顯眼。吳城遺址和良渚遺址,古人骸骨中都見不到F838的蹤影。F838似乎和任何古國和族群都聯系不上了。
借助于父系血統為F838的成員,家譜中記載的一致祖籍地—江西,和徽州汪氏家族父系單倍群在F838內部的巨大差異,我們就可以遞進的把F838族群的發源地大致的追溯到江西地區后,進一步鎖定到皖南、贛北地區了。F838是山越族群主體人群便兼備了文史、單倍群等多項可信證據的有力支持。
分子學家以單倍群多樣性來推論人類族群的遷徙路線。徽州汪氏家族F838群體的內部多樣性,恰好證明了F838族群發源于皖南、贛北一帶的黃山地區。
F838以南方漢族為主體的民族特征,也體現出了和兄弟支系M95廣泛分布在諸多民族中的性質完全不同。山越族群的全盤漢化也和F838以南方漢族為主體的特征相契合。
另外,在文史記載中,黃山地區曾出現過一個“汪罔”的方國。亡國之后,國人稱汪罔氏,后簡化為汪氏。如果這一記載可信的話,F838族群于黃山地區發展,后來形成了一個以父系血統建立的方國,亡國后國人以國為氏。就可以解答為什么徽州汪氏F838群體內部父系單倍群的巨大差異了。
在得到這些數據的分析后,我們已經能大致確定F838等同于山越人主體的結論了。
?
6:F838族群的東遷西徙
在F838的下游支系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顯著的特征。F838不像多數單倍群一樣,分為南北支系,而是出現了東西支系的特征。
湖南衡陽李旭家族、重慶巫溪李氏家族、四川資陽鄒氏家族、湖北宜昌土家覃氏家族、湖北孝感喻氏家族等全部為F838的孫代支系F1199(F977)。
這些家族大致是在江西填湖南,湖廣填四川的兩次大移民中遷徙到江西以西地區省份。
而福建侯官陳氏家族、浙江平陽徐氏、浙江海寧查氏家族、海寧李氏家族、江蘇啟東顧氏、廣東茂名譚氏、廣東海豐楊氏等等全部屬于F838*簇。
(注:以上家族全部指該姓氏下父系單倍群為F838的群體。)
F1199支系多數往西部內陸遷徙擴散,形成了F838的西支,F838*多數從浙江沿海往南遷徙,形成了F838的東(南)支。
F838*支系往東南擴散,有可能是在漢武帝遷徙閩越填充江淮之后得意尋機發展的。因F838最近共祖超過萬年,F838*東南擴散年代也可能更早。
F838的另一個重要支系CTS4052的主要分布和遷徙路徑,現在還不是太明顯。
除了東西兩支外,以黃山地區為核心,往周邊輻射,則出現了F838下游支系的多樣性:F838*、F1199、CTS4052等支系全部具備。例如:安徽徽州汪氏屬于CTS4052、安徽六安趙氏屬于F1199、江蘇啟東顧氏屬于F838*。
北方地區的F838支系則錯綜復雜,各支系兼備,應該是在不同歷史時期擴散至北方。
?
7:F838不完全等同于山越
前面我們驗證了F838是山越主體族群,但也需要正視F838不等于山越的全部。南方族群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步被納入華夏族群體系。加之江西、皖南地區是M119和M95的交匯點,以及O2下的一些南方土著世系,文史中被概括為山越(尤其是三國東吳時期)的族群,也應該涵蓋了部分前面提到的山越的幾種猜想的成員,當地反叛東吳政權的宗部、百越中的其他支系,M95的部分、吳越遺民、閩越逃亡者的一些人也被概括在了山越之中。
注:以上內容為我們結合現有基因數據、文史資料、家譜記載等諸多綜合因素的分析結論。不代表最終結論。
?
3 個回復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