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陵回回遍布天下”傳說中的“二郎崗”(二龍崗)、高石坎、柳樹灣、回回營、回回欽天監與南京的歷史之緣,現代回族基因分布
南京,有8000年的人類文明歷史,秦漢以來,南京史稱金陵、白下、建鄴、健康、集慶、上元、江寧等名,這些不同朝代的古地名現在已成為南京城內眾多區域和街道的名字了,現代南京人身處其中,生活學習工作,對身邊的街頭巷尾、一花一木、秦淮河、紫金山感覺非常熟悉,但對其千年的滄桑歷史卻大都是朦朧而陌生的。
自公元917年唐朝末年(南唐),南京分設上元縣和江寧縣,兩縣同屬于南京管轄,并以秦淮河(今內秦淮河)為界,同城而治,河北為上元、河南為江寧。此后兩縣并存的歷史維持了近千年,先后同屬于江寧府(北宋)、建康府(南宋)、集慶路(元)、應天府(明)、江寧府(清)管轄。明清兩代,上元縣治設在今白下路101號,現南京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
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二郎(龍)崗、高石坎、柳樹灣、回回營、回回欽天監是全國很多回族朋友的家族傳說的起源地。南京現代有幾個類似的雨花臺東崗、石門坎、養回紅村等地名,下面我們一起探索下南京的歷史與回回的關系。
一、明代紫禁城“明故宮”的宮城與衙門
南京故宮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后歷時二十六年。明故宮舊稱紫禁城,皇城面積6.53平方千米,宮城面積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作為中國宮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禮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
明故宮布局依《周禮·考工記》中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為原則?;食侵荛L10.23千米,宮城周長3.45千米,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為中央官署區,承天門至午門兩側為太廟、社稷壇;前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核心,東有文華殿、文樓,西有武英殿、武樓;后廷以乾清宮、坤寧宮為核心,東有春和宮,西有柔儀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飛龍殿、西宮,兩側為東西六宮。
明故宮城墻西側的西安門的護城橋史稱“玄津橋”,1929年后改建為“逸仙橋”,沒錯,這是為了迎葬孫中山先生安葬在南京東郊的紫金山而命名。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命禮部撰成的《洪武京城圖志》,歷經620多年,圖中大部分古地名仍在現代南京城中可見
?
現代的明故宮航拍圖,宮城東北角就是南京的龍脈-紫金山
明故宮的斷瓦殘垣
1910年的午朝門
站在午朝門上俯視御道街,這是明代大臣每天進宮朝拜皇帝的必經之路
民國的西華門
現代的西安門
現代的東華門
明故宮皇城的西側集中了內府諸庫和內宮諸監,東廠、西廠,這些是明朝設在皇宮之內的機關,主要是二十四衙門,這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在皇城西安門以東南的位置。十二監每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員,左右監丞各一員(從四品),典簿一員(正五品),這些朝廷衙門類似于現代政府的中央部委機關,管理國家的工農軍工商外交等。影視劇里耳熟能詳的東廠、西廠、內務府、錦衣衛、御林軍等侍衛親軍都駐扎在這里。
?
內務府官員令牌
明故宮北門:北安門通道
明故宮南門:端門通道
明故宮西南角:守備庫、西廠、東廠、內宮諸監考古遺址(現“金城集團”所在地)
?
明故宮的親軍從職責上可分為護駕侍衛親軍和守衛侍衛親軍;從區域上可分為宮禁侍衛親軍和皇城侍衛親軍。護駕侍衛親軍是護從皇帝左右、直接聽命于皇帝的地位最崇高的禁衛軍。護駕侍衛親軍通常是挑選健壯、英武、勇悍的衛士充當,職責上主要是兩大項:一是保護皇帝,確?;实奂盎实垡恍械慕^對安全;二是奉旨執行秘密使命。守衛侍衛親軍是以守備宮城、皇城為主要職責;防盜、防火、防止賊寇入侵。宮禁侍衛親軍是守衛紫禁城的禁衛軍,包括巡查,守御宮門、城門,雜役等職守,負責宮禁的絕對安寧。皇城侍衛親軍則是守備皇城,負責皇城門禁,巡查皇城中的一切隱患,確保皇城安全和萬無一失。
護駕侍衛親軍
? 錦衣衛
? 旗手衛校尉
?
守衛侍衛親軍
永樂遷都前南京紫禁城防區劃分如下:
??紫禁城南部:從午門到承天門左右兩邊,及左右長安門,至皇城東西面,屬于旗手衛、濟陽衛、濟州衛、府軍衛、虎賁右衛、金吾前衛、燕山前衛、羽林前衛。
??紫禁城東部:東華門左右兩邊到東安門左右兩邊,屬于金吾左衛、羽林左衛、府軍左衛、燕山左衛。
??紫禁城西部:西華門左右兩邊到西安門左右兩邊,屬于金吾右衛、羽林右衛、府軍右衛、燕山右衛。
??紫禁城北部:玄武門左右兩邊到北安門左右兩邊,屬于金吾衛、府軍后衛、通州衛 、大興衛。
??土木堡之變后,實際繼續負擔守衛侍衛親軍職責的,僅有御馬監所屬四衛營。
二、明代征服蒙元后,數萬蒙元將領和軍士駐扎南京雨花臺-回回營
明代大將馮勝招降的蒙古丞相?納哈出
納哈出,蒙古札剌亦兒氏,為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華黎裔孫,元朝滅亡后,割據駐守在開元金山(今吉林省雙遼市東北、農安縣一帶)。元末明初的1387年,朱元璋派遣大將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為左副將軍,藍玉為右副將軍,率軍20萬,向盤踞在東北的納哈出發起進攻,通過軍事壓迫和勸降,最終納哈出投降明軍,降卒四萬余,被送往明朝都城南京,后被朱元璋封為海西侯。
此次明軍招降納哈出所部官屬將三千三百余人,馬二百九十余匹,金、銀、銅印一百顆,金銀虎符及牌面一百二十五事,王九,國公、郡王四,太尉、國公五,行省丞相,司徒、平章十三,右丞、左丞三十一,參政、知院三十二,各院使、同知、副樞八十一,僉院院判二百八十,院副使五,宣慰使、副使、僉事一百八十九,萬戶、千戶、路府州總管、同知等官九百二十七,尚書參議二,承旨學士十,文學司馬七,大卿、司卿、少卿十八,衛帥府僉事三,郎中、員外十五,王府官五,蒙古宗人衛副使一,客省大使二十六,廉訪司使、副、鹽運司使、副六,衛帥府使一,治書、安撫、司農各一,太、少監理問、斷事、部郎中、主事、兵馬指揮、府衛鎮撫、崇福司使、副、經歷、都事、太醫院官及州、縣等官二百二十二,將一千四百余人,送至京師,其中蒙元的高級將領包括:營王失剌八禿、云安王蠻吉兒的、郡王桑哥失里、和尚國公、全國公觀童、宗王先童、司徒完者不花、撒里撻溫、院使佛家奴、知院阿勒帖木兒、同知曩加思、平章晃失臺、院判察罕帖木兒、參政徹里帖木兒等,下屬的韃靼酋長軍士共44179人。所部官屬分隸云南、兩廣、福建各都司以處之。
第二年,納哈出隨明軍傅友德征討云南途中病逝,后葬于南京城南郊區,由兒子察罕繼承爵位,改封為沈陽侯。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敕建凈覺寺,安置招降的蒙元色目軍
據1492年的《敕建凈覺寺禮拜寺二座于江南應天府之城南碑記》,“……及睹各姓敕命,乃知洪武二十一年有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原系西域魯密國人。為征金山、開元地面,遂從金山境內隨宋國公歸附中華。欽蒙高帝喜其賓服,賞及棉絲銀鈔等物,著落禮部給與腳力,前往永平府搬取家小赴京居住。因而敕建二寺安扎。將可馬魯丁等五戶,分在望月樓凈覺寺住;將亦卜剌金等八戶,分在城南禮拜寺居住”。由此可知,在馮勝征服納哈出,并帶回四萬余降卒中,也有來自于西域的色目人,這些蒙元的色目軍分別駐扎在城南清真寺附近,對應了上文提到的雨花臺二郎崗的回回營清真寺。
?
據《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亦剌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內附,命為南京錦衣衛頭目。子馬哈麻,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襲職,歷功累晉至都督僉事,御賜姓馬名政。孫馬鑒,四世孫馬義、馬,五世孫馬騰宗,六世孫馬一龍,七世孫馬逢伯、馬逢化皆世襲指揮使職,蔚為南京望族。者魯剌丁,西域回回,內附年代不詳,據考應為洪武中?;莸劢ㄎ乃哪?1402年)奉敕率隊使西域哈喇火州等處,不辱王命,厚賞之,遂籍南京。哈只烏赤,西域回回,正統中入附江寧。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十一月“近例軍民能自備糧米輸軍餉濟民饑者,俱給冠帶。江寧縣寄居回回哈只烏赤出米六百石助官賑濟,不欲冠帶,止欲附籍江寧,就欲佛寺焚香誦經以圖補報。
?
南京雨花臺上有3個山崗,其中東崗因東晉豫章內史梅頤居此又名梅崗、梅子岡,現稱二泉后山,當今東崗上的第二泉社,原是梁代高座寺舊址,因有甘露泉井,古亦稱甘露寺。宋代改為永寧寺,明代則分為高座、永寧二寺并峙。因清泉一泓在原永寧寺內,又曾稱永寧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纖湮縷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絕,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到四川任職時途經建康,登雨花臺游覽,用泉水沏茶,備加贊賞,稱之為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趙謙為二泉題匾,“江南”二字、及之后的“第”字為后人所加,如今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當代著名書法家蕭嫻題寫。中崗也稱鳳臺崗(此地有明代外郭城門鳳臺門)。西崗延伸至安德門(亦是明代外郭城門)外,現稱菊花臺。雨花臺在漢末時稱為“長陵”,又名“成子崗”或“石子崗”。 參照1936年民國時期南京地圖,中華門外第二泉(永寧寺)、方孝孺墓均相鄰在雨花臺東崗。附近亦有馬家山等地名。從實地地貌觀察,此地確為坡地山崗,契合二郎(龍)崗之稱謂。
??
據明弘治15年(1503年)的太監柳智的墓志銘記載,柳智終生“讀書尚義,薄于奢華,厚于宗祖,遠于葷酒,近于賢能”,死后葬在金陵南郊二郎崗永寧禪寺之西。這里提到的二郎崗位于南京南郊雨花臺的永寧寺以西。據《金陵梵剎志》記述,永興寺:都門外,南城地,北去報恩寺三里,聚寶門二里,位置在“下梅岡西南”,東至官街,南至范家山,西至寶光寺,“北至禮拜寺”。從位置來看,這座禮拜寺應是后來一般所說的“回回營清真寺”(敕建城南禮拜寺),而“回回營清真寺”是依“羽林前衛”而建的清真寺,所以可以推斷回回營就是指的“羽林前衛”。
據《金陵玄觀志》記載:“羽林二郎崗”這個地名,似應與明代“羽林”衛有關,《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衛所班軍》記載:“太祖下集慶路為吳王,罷諸翼統軍元帥,置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有“羽林衛”,屬親軍指揮使司,羽林衛置衛時間當在明太祖建極之前,還在元朝年號時。查《明史》:羽林前衛:明初置燕山中護衛(屬燕王府),屬北平都司,洪武三十五年(1402)更名羽林前衛,為親軍。據《金陵古今記》記載,明初南京各衛駐扎位置:羽林前衛,在應天府治南。
?
從以上古代文獻可知,南京南郊的雨花臺的二郎崗、回回營,明朝時是降明的蒙元色目軍的駐扎地。
?
三、回回營、回回欽天監,位于南京雨花臺
?
明代回回營、回回欽天監 百度地圖
?
雨花臺位于南京的南大門-中華門外的一座小山,1937年日軍侵華時期的南京保衛戰,國軍孫元良88師在雨花臺和日軍第六師團死戰,最終5000國軍戰士幾乎犧牲殆盡,雨花臺現為烈士陵園。明代時,因宦官信佛,在南京的南郊雨花臺、牛首山、將軍山有眾多的宦官墓,如著名的鄭和墓就在牛首山,山上有眾多寺院環繞,香火不斷,埋藏佛祖舍利的大報恩寺就在雨花臺北側。
?
《洪武京城圖志》之“聚寶山”條云:“聚寶山,在聚寶門外,上多細瑪瑙石,因名聚寶山。今置回回欽天監于此”,“欽天監:在太常司西,其測候臺在雞鳴山(今北極閣)。回回欽天監: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其測候臺,在聚寶山(今雨花臺)”,由回回天文學家主持。
?
明代的雨花臺是回回欽天監的天文觀測臺所在地,現有多個明代天文儀器遺址
?
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和伊朗的天文學蓬勃發展,數學家、天文學家寫作了很多著名的天文書籍,13世紀蒙古征服西亞后,西亞天文學和人才也被蒙元大汗們引入蒙古高原,14世紀明朝征服蒙古后,也引入學習了蒙元的天文學,在南京的聚寶山(雨花臺)、雞鳴山(北極閣),以及后來的北京大都建立了許多天文觀星臺,并吸收蒙元的回回人進行翻譯研究。
??????? 闊識牙耳 Abul-Hasan Kūshyār ibn Labbān ibn Bashahri Daylami(971-1029),伊朗北部吉蘭人,客居巴格達,平生撰述數學、天文學著作多種, 有《占星術及〈天文學〉原則導引》一書, 有學者認為即為《明譯天文書》底本。譯書《說雜星性情》一節中說“雜星大小有六等”, 是西方“星等”概念首次在中國出現。此節還出現了20個古怪的西方或阿拉伯星座名稱為“某某象”,30顆恒星的星等及黃經坐標。恒星以某某象上(一顆為象外)及數字序號稱呼,象上就是恒星位于星座圖像上,象外就是恒星在星座圖像之外。
回回欽天監 第一任臺長 扎馬魯丁 Jamal al-Din????? ?????
?
《明譯天文書》也稱《天文寶書》,是朱元璋組織翻譯的一本伊斯蘭星占書。洪武十五年( 1382),由扎馬魯丁的兒子?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馬哈麻,以及海達爾、阿達兀丁等與翰林學士李翀、武英殿大學士吳伯宗合作翻譯。
根據社科院宗教所考證,明朝時期有六支入籍南京欽天監的回回人:
第一支為黑的兒、鄭阿里等?!睹魇贰肪砣弧皻v志”載:“洪武元年改院(即太史院)為司天監,又置回回司天監。詔征元太史院使張佑、回回司天太監黑的兒等共十四人。尋召回回司天臺官鄭阿里等十一人至京議歷法?!边@之中黑的兒(也譯作海達兒或海答兒)和鄭阿里,顯系回回即穆斯林。
第二支為馬德魯丁及其三子?!兑了固m與中國文化》一書第185頁所錄“大測堂馬”中堂掛軸云: “始祖德魯丁公,賜姓馬,名欽,字彥明。公為西域魯密國人,真教,精通天文數學。于明洪武二十年(二年之誤)攜三子賚貢來華,隨宋國公內附?!薄岸雷?沙亦黑,字仲德”。二世祖“哈麻,字仲良”。二世祖 “哈沙,字仲義”。其中馬哈麻“永樂四年奉詔留駐南京,闡揚教理?,F江南一族,即其后裔”。
第三支為伍儒及其家族。清《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二十四(上)“耆舊”云:“伍儒,字德全,樂善好施洪武中賜籍金陵,精歷學,詔授刻漏科博士,掌欽天監事,給官房一所于古天津街,后舍為寺。”.....《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在“明初征召來南京的回回學者”表中,則稱伍儒“撒馬爾罕”原裔,“洪武二年奉詔入華、居金陵,任職回回欽天監”。
第四支乃王岱輿之祖?!墩陶嬖彙ぷ詳ⅰ分^“予祖屬籍天房,緣入貢高皇帝,訂天文之精微,改歷法之謬誤。……遂授職欽天,賜居此地,準免徭役與國始終”。
第五支乃回回珀珀。《明太祖實錄》卷一五三謂洪武十六年三月“己巳,召回回珀珀至京,賜以衣巾靴。珀珀明天文之學,寓居寧波府鄞縣,有以其名聞者,故召之”。
第六支乃阿答兀丁、阿都剌、溫爾里等。阿答兀丁,吳伯宗《回回天文書序》中提到;阿都剌,《回族人物志》(明代)卷二十七提到;溫爾里、迭里月實、貝琳,《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中的“明初征召來南京的回回學者”表中有列,并在其官職、著作及事跡簡況欄中作了與天文歷算有關的記述。
四、高石坎、柳樹灣——云南回族的南京傳說
?
高石坎、柳樹灣位于現代南京明故宮的東南側、御道街的東側,現代此地是解放軍理工大學、南航附中、大量的居民住宅。明代時此地有護城河形成河灣,種植了大量柳樹,因此又叫柳樹灣,這里駐扎了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翰林院、詹事府、太醫院等重要的衙門機關,相當于現代中央政府的各大部委,駐扎在此地的守衛部隊是旗手衛、濟陽衛、濟州衛、府軍衛、虎賁右衛、金吾前衛、燕山前衛、羽林前衛等護城侍衛親軍。1645年清軍大將多爾袞攻克南京后,明朝滅亡,清八旗軍的藍旗軍也駐扎在柳樹灣一帶。南京現代此地還有藍旗街、石門坎、標營等類似的地名。
明代 柳樹灣 百度地圖
明故宮遺址內有一塊明萬歷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樹灣地名的記載“東城兵馬司門首下北標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等字樣
回回頻繁移出南京的具體情況,可依《伊斯蘭與中國文化》《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伊斯蘭教與北京清真寺文化》《云南回族史》《云南伊斯蘭教》《廣西回族歷史與文化》《滄州回族》《吉林回族》《臨夏市民族宗教專輯》《玉溪地區民族志》《云南民族村寨調查·回族·通海納古鎮》等書及部分家譜、碑文簡要羅列如下:
?
1.“大測堂馬”中堂掛軸稱馬德魯丁長子馬沙亦黑因“成祖北遷,永樂四年(1406年)欽取進京,賜磚塔胡同”。
2. 王鏊碑記稱安扎在凈覺、禮拜二寺的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13戶中,有4戶在永樂三年(1405年)二月被“欽取”至北京。
3. 按孟村《張氏家譜》,張氏燕王掃北時從南京遷來。
4. 按黃驊《王氏家譜》,王氏原籍江寧府上元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遷籍隸滄州城東北羊三木莊。
5. 滄州《李氏家譜》載:我李氏西秦人,初祖諱天寶攜四子至金陵。明永樂間四子諱仁美僑居滄州而贅于曹門,即吾輩之始祖焉。
6. 滄州《尹氏家譜》載:系出南京,永樂二年 (1404年)由二郎崗北遷青邑(今青縣)。
7. 獻縣東辛莊《馬氏譜》載:始祖馬剛,燕王掃北,隨軍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門外二郎崗至河間府。
8. 青縣蒿坡《馬氏譜》載:一世祖馬依澤。經十余世,遷居金陵,明永樂二年(1404年),高祖仲良公來直。
9. 滄州西趙河《劉氏家譜》載:始祖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二龍崗,明永樂二年(1404年)其子遷往北方。
10. 滄縣七里淀曹莊子《曹氏家譜》載:始祖曹義美,原籍江南江寧府上元縣二郎崗,官居三品指揮使,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隨龍保駕至北京。
11. 孟村《丁氏家譜》載:燕王掃北,士賢、德興兄弟二祖,由江寧府上元縣二郎崗隨龍北征。
12. 泊頭《楊氏家譜》載:始祖楊成,南京應天府江寧縣人,明永樂時遷河間府城東郎官屯五官轄,后遷泊頭八里莊。
13. 山東濟陽孫耿丁楊家清真寺清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禮拜寺碑記》載:相傳前明永樂年間,吾教自金陵從龍至此,蓋寺興莊并建業。
14. 濟寧《唐氏家譜》載:其先人系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南京注籍。
15. 濟寧《常氏族譜》載:始祖西域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進貢來華,初遷濟陽,明成化間寓居臨清,弘治八年(1495年)移居濟寧。
16. 山東臨清后莊《馬家族譜》載:至圣二十二代孫瑪力昆低尼(馬魯坤丁),奉中皇之詔始來中土,首創凈覺、禮拜二寺于金陵。馬公之孫良公運糧至臨清賑濟,因卜居。
17. 沈陽《馮氏家譜》載:馮勝之子馮直任柏川知縣,在永樂取金陵時不肯獻城投降。后其后人輾轉出關,成東北回族一大戶。
18. 遼寧《戴氏家譜》載:始祖戴誠,原籍山西。后遷居南京二郎崗。永樂間奉旨隨龍北遷入直,屯駐永安。
19. 山東寧津長官鎮《六箴堂張氏譜系》載:始祖家金陵水西門外拴馬莊,永樂改元后十數載從移民詔,遷北直隸寧津縣長官鎮。
20. 湖南常德、邵陽《馬氏族譜》載:金陵馬氏始祖自南京遷湘。
21. 廣西《白氏族譜》載:始祖伯篤魯丁系江南應天府上元縣人,原答失蠻人也。其次孫永齡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游宦徙靖江府(桂林),易伯姓為白。
22. 《云南伊斯蘭教》一書云:建水回回望族馬姓,“其先系出金陵,明初領軍入滇,官臨安衛指揮千戶,遂家焉”。
23. 《騰沖馬氏家譜》載:“先祖江南金陵人氏?!焙槲鋾r“奉上調隨大營至騰居守”,因而落籍于此。
24. 《騰沖明·朱姓族譜》載:先祖都指揮諱明恭,原籍南京應天府七溪縣人,洪武時奉調南征,攻平緬甸后落戶于此。
25. 《云南回族史》一書云:騰沖五棵樹馬登高家說,其先祖明正統時隨兵部尚書王驥自南京調發征麓川后世居于騰沖。
26. 大理著名伊斯蘭教教長馬尉文著文《大理白族地區回族村---上新莊及馬尉文家的由來》說:他先祖乃南京應天府人,洪武時奉命來滇,承平后落籍于此。
27. 澄江朱官營馬姓家譜稱:祖籍南京應天府,明洪武時當兵隨沐國公進入云南,先后在陸良、宜良做官,明后期落籍于澄江。
28. 《續河西縣志》載:馬姓始祖鈞,回族,原籍南京,明初隨軍入滇,住東渠大、小回村。
29. 通海納古鎮回族調查稱:古城馬姓始祖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高石坎隨軍遷來古城。
30. 云南保山沙澄保存譜文稱:沙姓原籍南京柳樹灣(今小營一帶),洪武年間先人隨軍來滇。
31. 云南峨山文明村馬姓祖輩傳說:原籍應天府高石坎,明初隨沐英來滇,先屯軍小街鎮,后落籍文明村。
32. 云南新平新化新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立《馬氏山祖碑》載:先世南京應天府馬家莊籍,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隨黔寧王沐英平滇,遂留駐防滇地。
33. 《臨夏市民族宗教專輯》云:河州回族中流傳有“南京大柳樹巷”遷來和“老輩子得罪了馬娘娘被充發”之說。
?
此外滄州流傳的8戶(張、王、李、劉、尹、戴、馬、回)回族世家皆永樂時奉旨遷此,山東濟陽流傳的濟陽附近30里一營皆有隨燕王掃北而來的回回,北京流傳的“永樂北建,大半隨行”,湖南常德流傳的“金陵十姓”,黔西威寧及附近地區流傳的所謂“南京族”等,均說明北京、滄州、濟陽、濟寧一線,威寧、昆明、騰沖、保山一線,以及湖南常德、邵陽,廣西桂林,甘肅臨夏,皆有明初南京穆斯林的較大數量移入。至于南京與長安,南京與云南之間的頻繁來往通道,賽哈智、鄭和時就已是暢通的了。由于大進大出,南京穆斯林人口數有何變化,我們只能從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顧起元《客座贅語》記南京官籍版圖“回回達人戶”口“九千二百三十”,“祝國初十不逮一”的說法作一粗略估計。
綜上所述,南京的回回營、城南禮拜寺、回回欽天監和聚寶山(雨花臺)欽天監測候臺的存在,證明了明朝初年金陵城南聚寶門(中華門)外雨花臺東崗(二郎崗)地區確為回回人的聚居的地方。根據各地回回歷代傳承、家譜記載,南京是明初回回人“大進大出”的聚散地,也是”金陵回回遍布天下“的傳說由來。
?
基因助手 GeneU.xyz
微基因測試的回族用戶,體現出明顯的Y-DNA特征,其中的 R1a,R1b,J1,J2,E,G,H,L,T 這些Y基因的祖先大多是歷史各個時期來華的中亞和西亞族群的后裔。
自公元917年唐朝末年(南唐),南京分設上元縣和江寧縣,兩縣同屬于南京管轄,并以秦淮河(今內秦淮河)為界,同城而治,河北為上元、河南為江寧。此后兩縣并存的歷史維持了近千年,先后同屬于江寧府(北宋)、建康府(南宋)、集慶路(元)、應天府(明)、江寧府(清)管轄。明清兩代,上元縣治設在今白下路101號,現南京市公安局刑事偵查局。
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二郎(龍)崗、高石坎、柳樹灣、回回營、回回欽天監是全國很多回族朋友的家族傳說的起源地。南京現代有幾個類似的雨花臺東崗、石門坎、養回紅村等地名,下面我們一起探索下南京的歷史與回回的關系。
一、明代紫禁城“明故宮”的宮城與衙門
南京故宮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后歷時二十六年。明故宮舊稱紫禁城,皇城面積6.53平方千米,宮城面積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筑群,被稱為“世界第一宮殿”。南京故宮作為中國宮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禮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為北京故宮所繼承,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
明故宮布局依《周禮·考工記》中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為原則?;食侵荛L10.23千米,宮城周長3.45千米,洪武門至承天門兩側為中央官署區,承天門至午門兩側為太廟、社稷壇;前朝以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為核心,東有文華殿、文樓,西有武英殿、武樓;后廷以乾清宮、坤寧宮為核心,東有春和宮,西有柔儀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飛龍殿、西宮,兩側為東西六宮。
明故宮城墻西側的西安門的護城橋史稱“玄津橋”,1929年后改建為“逸仙橋”,沒錯,這是為了迎葬孫中山先生安葬在南京東郊的紫金山而命名。
?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命禮部撰成的《洪武京城圖志》,歷經620多年,圖中大部分古地名仍在現代南京城中可見
?
現代的明故宮航拍圖,宮城東北角就是南京的龍脈-紫金山
明故宮的斷瓦殘垣
1910年的午朝門
站在午朝門上俯視御道街,這是明代大臣每天進宮朝拜皇帝的必經之路
民國的西華門
現代的西安門
現代的東華門
明故宮皇城的西側集中了內府諸庫和內宮諸監,東廠、西廠,這些是明朝設在皇宮之內的機關,主要是二十四衙門,這二十四衙門包括十二監四司八局,在皇城西安門以東南的位置。十二監每監設掌印太監一員(正四品),左右少監各一員,左右監丞各一員(從四品),典簿一員(正五品),這些朝廷衙門類似于現代政府的中央部委機關,管理國家的工農軍工商外交等。影視劇里耳熟能詳的東廠、西廠、內務府、錦衣衛、御林軍等侍衛親軍都駐扎在這里。
?
內務府官員令牌
明故宮北門:北安門通道
明故宮南門:端門通道
明故宮西南角:守備庫、西廠、東廠、內宮諸監考古遺址(現“金城集團”所在地)
?
明故宮的親軍從職責上可分為護駕侍衛親軍和守衛侍衛親軍;從區域上可分為宮禁侍衛親軍和皇城侍衛親軍。護駕侍衛親軍是護從皇帝左右、直接聽命于皇帝的地位最崇高的禁衛軍。護駕侍衛親軍通常是挑選健壯、英武、勇悍的衛士充當,職責上主要是兩大項:一是保護皇帝,確?;实奂盎实垡恍械慕^對安全;二是奉旨執行秘密使命。守衛侍衛親軍是以守備宮城、皇城為主要職責;防盜、防火、防止賊寇入侵。宮禁侍衛親軍是守衛紫禁城的禁衛軍,包括巡查,守御宮門、城門,雜役等職守,負責宮禁的絕對安寧。皇城侍衛親軍則是守備皇城,負責皇城門禁,巡查皇城中的一切隱患,確保皇城安全和萬無一失。
護駕侍衛親軍
? 錦衣衛
? 旗手衛校尉
?
守衛侍衛親軍
永樂遷都前南京紫禁城防區劃分如下:
??紫禁城南部:從午門到承天門左右兩邊,及左右長安門,至皇城東西面,屬于旗手衛、濟陽衛、濟州衛、府軍衛、虎賁右衛、金吾前衛、燕山前衛、羽林前衛。
??紫禁城東部:東華門左右兩邊到東安門左右兩邊,屬于金吾左衛、羽林左衛、府軍左衛、燕山左衛。
??紫禁城西部:西華門左右兩邊到西安門左右兩邊,屬于金吾右衛、羽林右衛、府軍右衛、燕山右衛。
??紫禁城北部:玄武門左右兩邊到北安門左右兩邊,屬于金吾衛、府軍后衛、通州衛 、大興衛。
??土木堡之變后,實際繼續負擔守衛侍衛親軍職責的,僅有御馬監所屬四衛營。
二、明代征服蒙元后,數萬蒙元將領和軍士駐扎南京雨花臺-回回營
明代大將馮勝招降的蒙古丞相?納哈出
納哈出,蒙古札剌亦兒氏,為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華黎裔孫,元朝滅亡后,割據駐守在開元金山(今吉林省雙遼市東北、農安縣一帶)。元末明初的1387年,朱元璋派遣大將馮勝為征虜大將軍,傅友德為左副將軍,藍玉為右副將軍,率軍20萬,向盤踞在東北的納哈出發起進攻,通過軍事壓迫和勸降,最終納哈出投降明軍,降卒四萬余,被送往明朝都城南京,后被朱元璋封為海西侯。
此次明軍招降納哈出所部官屬將三千三百余人,馬二百九十余匹,金、銀、銅印一百顆,金銀虎符及牌面一百二十五事,王九,國公、郡王四,太尉、國公五,行省丞相,司徒、平章十三,右丞、左丞三十一,參政、知院三十二,各院使、同知、副樞八十一,僉院院判二百八十,院副使五,宣慰使、副使、僉事一百八十九,萬戶、千戶、路府州總管、同知等官九百二十七,尚書參議二,承旨學士十,文學司馬七,大卿、司卿、少卿十八,衛帥府僉事三,郎中、員外十五,王府官五,蒙古宗人衛副使一,客省大使二十六,廉訪司使、副、鹽運司使、副六,衛帥府使一,治書、安撫、司農各一,太、少監理問、斷事、部郎中、主事、兵馬指揮、府衛鎮撫、崇福司使、副、經歷、都事、太醫院官及州、縣等官二百二十二,將一千四百余人,送至京師,其中蒙元的高級將領包括:營王失剌八禿、云安王蠻吉兒的、郡王桑哥失里、和尚國公、全國公觀童、宗王先童、司徒完者不花、撒里撻溫、院使佛家奴、知院阿勒帖木兒、同知曩加思、平章晃失臺、院判察罕帖木兒、參政徹里帖木兒等,下屬的韃靼酋長軍士共44179人。所部官屬分隸云南、兩廣、福建各都司以處之。
第二年,納哈出隨明軍傅友德征討云南途中病逝,后葬于南京城南郊區,由兒子察罕繼承爵位,改封為沈陽侯。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敕建凈覺寺,安置招降的蒙元色目軍
據1492年的《敕建凈覺寺禮拜寺二座于江南應天府之城南碑記》,“……及睹各姓敕命,乃知洪武二十一年有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原系西域魯密國人。為征金山、開元地面,遂從金山境內隨宋國公歸附中華。欽蒙高帝喜其賓服,賞及棉絲銀鈔等物,著落禮部給與腳力,前往永平府搬取家小赴京居住。因而敕建二寺安扎。將可馬魯丁等五戶,分在望月樓凈覺寺住;將亦卜剌金等八戶,分在城南禮拜寺居住”。由此可知,在馮勝征服納哈出,并帶回四萬余降卒中,也有來自于西域的色目人,這些蒙元的色目軍分別駐扎在城南清真寺附近,對應了上文提到的雨花臺二郎崗的回回營清真寺。
?
據《回回歷史與伊斯蘭文化》,亦剌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內附,命為南京錦衣衛頭目。子馬哈麻,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襲職,歷功累晉至都督僉事,御賜姓馬名政。孫馬鑒,四世孫馬義、馬,五世孫馬騰宗,六世孫馬一龍,七世孫馬逢伯、馬逢化皆世襲指揮使職,蔚為南京望族。者魯剌丁,西域回回,內附年代不詳,據考應為洪武中?;莸劢ㄎ乃哪?1402年)奉敕率隊使西域哈喇火州等處,不辱王命,厚賞之,遂籍南京。哈只烏赤,西域回回,正統中入附江寧。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十一月“近例軍民能自備糧米輸軍餉濟民饑者,俱給冠帶。江寧縣寄居回回哈只烏赤出米六百石助官賑濟,不欲冠帶,止欲附籍江寧,就欲佛寺焚香誦經以圖補報。
?
南京雨花臺上有3個山崗,其中東崗因東晉豫章內史梅頤居此又名梅崗、梅子岡,現稱二泉后山,當今東崗上的第二泉社,原是梁代高座寺舊址,因有甘露泉井,古亦稱甘露寺。宋代改為永寧寺,明代則分為高座、永寧二寺并峙。因清泉一泓在原永寧寺內,又曾稱永寧泉,泉有二孔,水出地面1米,纖湮縷浸,清洌甘美,色味俱絕,南宋著名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到四川任職時途經建康,登雨花臺游覽,用泉水沏茶,備加贊賞,稱之為二泉,位列金陵名泉之首。明代趙謙為二泉題匾,“江南”二字、及之后的“第”字為后人所加,如今鐫刻在大理石上的“江南第二泉”是當代著名書法家蕭嫻題寫。中崗也稱鳳臺崗(此地有明代外郭城門鳳臺門)。西崗延伸至安德門(亦是明代外郭城門)外,現稱菊花臺。雨花臺在漢末時稱為“長陵”,又名“成子崗”或“石子崗”。 參照1936年民國時期南京地圖,中華門外第二泉(永寧寺)、方孝孺墓均相鄰在雨花臺東崗。附近亦有馬家山等地名。從實地地貌觀察,此地確為坡地山崗,契合二郎(龍)崗之稱謂。
??
據明弘治15年(1503年)的太監柳智的墓志銘記載,柳智終生“讀書尚義,薄于奢華,厚于宗祖,遠于葷酒,近于賢能”,死后葬在金陵南郊二郎崗永寧禪寺之西。這里提到的二郎崗位于南京南郊雨花臺的永寧寺以西。據《金陵梵剎志》記述,永興寺:都門外,南城地,北去報恩寺三里,聚寶門二里,位置在“下梅岡西南”,東至官街,南至范家山,西至寶光寺,“北至禮拜寺”。從位置來看,這座禮拜寺應是后來一般所說的“回回營清真寺”(敕建城南禮拜寺),而“回回營清真寺”是依“羽林前衛”而建的清真寺,所以可以推斷回回營就是指的“羽林前衛”。
據《金陵玄觀志》記載:“羽林二郎崗”這個地名,似應與明代“羽林”衛有關,《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衛所班軍》記載:“太祖下集慶路為吳王,罷諸翼統軍元帥,置武德、龍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有“羽林衛”,屬親軍指揮使司,羽林衛置衛時間當在明太祖建極之前,還在元朝年號時。查《明史》:羽林前衛:明初置燕山中護衛(屬燕王府),屬北平都司,洪武三十五年(1402)更名羽林前衛,為親軍。據《金陵古今記》記載,明初南京各衛駐扎位置:羽林前衛,在應天府治南。
?
從以上古代文獻可知,南京南郊的雨花臺的二郎崗、回回營,明朝時是降明的蒙元色目軍的駐扎地。
?
三、回回營、回回欽天監,位于南京雨花臺
?
明代回回營、回回欽天監 百度地圖
?
雨花臺位于南京的南大門-中華門外的一座小山,1937年日軍侵華時期的南京保衛戰,國軍孫元良88師在雨花臺和日軍第六師團死戰,最終5000國軍戰士幾乎犧牲殆盡,雨花臺現為烈士陵園。明代時,因宦官信佛,在南京的南郊雨花臺、牛首山、將軍山有眾多的宦官墓,如著名的鄭和墓就在牛首山,山上有眾多寺院環繞,香火不斷,埋藏佛祖舍利的大報恩寺就在雨花臺北側。
?
《洪武京城圖志》之“聚寶山”條云:“聚寶山,在聚寶門外,上多細瑪瑙石,因名聚寶山。今置回回欽天監于此”,“欽天監:在太常司西,其測候臺在雞鳴山(今北極閣)。回回欽天監: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其測候臺,在聚寶山(今雨花臺)”,由回回天文學家主持。
?
明代的雨花臺是回回欽天監的天文觀測臺所在地,現有多個明代天文儀器遺址
?
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和伊朗的天文學蓬勃發展,數學家、天文學家寫作了很多著名的天文書籍,13世紀蒙古征服西亞后,西亞天文學和人才也被蒙元大汗們引入蒙古高原,14世紀明朝征服蒙古后,也引入學習了蒙元的天文學,在南京的聚寶山(雨花臺)、雞鳴山(北極閣),以及后來的北京大都建立了許多天文觀星臺,并吸收蒙元的回回人進行翻譯研究。
??????? 闊識牙耳 Abul-Hasan Kūshyār ibn Labbān ibn Bashahri Daylami(971-1029),伊朗北部吉蘭人,客居巴格達,平生撰述數學、天文學著作多種, 有《占星術及〈天文學〉原則導引》一書, 有學者認為即為《明譯天文書》底本。譯書《說雜星性情》一節中說“雜星大小有六等”, 是西方“星等”概念首次在中國出現。此節還出現了20個古怪的西方或阿拉伯星座名稱為“某某象”,30顆恒星的星等及黃經坐標。恒星以某某象上(一顆為象外)及數字序號稱呼,象上就是恒星位于星座圖像上,象外就是恒星在星座圖像之外。
回回欽天監 第一任臺長 扎馬魯丁 Jamal al-Din????? ?????
?
《明譯天文書》也稱《天文寶書》,是朱元璋組織翻譯的一本伊斯蘭星占書。洪武十五年( 1382),由扎馬魯丁的兒子?回回大師?馬沙亦黑、馬哈麻,以及海達爾、阿達兀丁等與翰林學士李翀、武英殿大學士吳伯宗合作翻譯。
根據社科院宗教所考證,明朝時期有六支入籍南京欽天監的回回人:
第一支為黑的兒、鄭阿里等?!睹魇贰肪砣弧皻v志”載:“洪武元年改院(即太史院)為司天監,又置回回司天監。詔征元太史院使張佑、回回司天太監黑的兒等共十四人。尋召回回司天臺官鄭阿里等十一人至京議歷法?!边@之中黑的兒(也譯作海達兒或海答兒)和鄭阿里,顯系回回即穆斯林。
第二支為馬德魯丁及其三子?!兑了固m與中國文化》一書第185頁所錄“大測堂馬”中堂掛軸云: “始祖德魯丁公,賜姓馬,名欽,字彥明。公為西域魯密國人,真教,精通天文數學。于明洪武二十年(二年之誤)攜三子賚貢來華,隨宋國公內附?!薄岸雷?沙亦黑,字仲德”。二世祖“哈麻,字仲良”。二世祖 “哈沙,字仲義”。其中馬哈麻“永樂四年奉詔留駐南京,闡揚教理?,F江南一族,即其后裔”。
第三支為伍儒及其家族。清《同治上江兩縣志》卷二十四(上)“耆舊”云:“伍儒,字德全,樂善好施洪武中賜籍金陵,精歷學,詔授刻漏科博士,掌欽天監事,給官房一所于古天津街,后舍為寺。”.....《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在“明初征召來南京的回回學者”表中,則稱伍儒“撒馬爾罕”原裔,“洪武二年奉詔入華、居金陵,任職回回欽天監”。
第四支乃王岱輿之祖?!墩陶嬖彙ぷ詳ⅰ分^“予祖屬籍天房,緣入貢高皇帝,訂天文之精微,改歷法之謬誤。……遂授職欽天,賜居此地,準免徭役與國始終”。
第五支乃回回珀珀。《明太祖實錄》卷一五三謂洪武十六年三月“己巳,召回回珀珀至京,賜以衣巾靴。珀珀明天文之學,寓居寧波府鄞縣,有以其名聞者,故召之”。
第六支乃阿答兀丁、阿都剌、溫爾里等。阿答兀丁,吳伯宗《回回天文書序》中提到;阿都剌,《回族人物志》(明代)卷二十七提到;溫爾里、迭里月實、貝琳,《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中的“明初征召來南京的回回學者”表中有列,并在其官職、著作及事跡簡況欄中作了與天文歷算有關的記述。
四、高石坎、柳樹灣——云南回族的南京傳說
?
高石坎、柳樹灣位于現代南京明故宮的東南側、御道街的東側,現代此地是解放軍理工大學、南航附中、大量的居民住宅。明代時此地有護城河形成河灣,種植了大量柳樹,因此又叫柳樹灣,這里駐扎了宗人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翰林院、詹事府、太醫院等重要的衙門機關,相當于現代中央政府的各大部委,駐扎在此地的守衛部隊是旗手衛、濟陽衛、濟州衛、府軍衛、虎賁右衛、金吾前衛、燕山前衛、羽林前衛等護城侍衛親軍。1645年清軍大將多爾袞攻克南京后,明朝滅亡,清八旗軍的藍旗軍也駐扎在柳樹灣一帶。南京現代此地還有藍旗街、石門坎、標營等類似的地名。
明代 柳樹灣 百度地圖
明故宮遺址內有一塊明萬歷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樹灣地名的記載“東城兵馬司門首下北標營、柳樹灣、關王廟、太醫院……”等字樣
回回頻繁移出南京的具體情況,可依《伊斯蘭與中國文化》《南京回族伊斯蘭教史稿》《伊斯蘭教與北京清真寺文化》《云南回族史》《云南伊斯蘭教》《廣西回族歷史與文化》《滄州回族》《吉林回族》《臨夏市民族宗教專輯》《玉溪地區民族志》《云南民族村寨調查·回族·通海納古鎮》等書及部分家譜、碑文簡要羅列如下:
?
1.“大測堂馬”中堂掛軸稱馬德魯丁長子馬沙亦黑因“成祖北遷,永樂四年(1406年)欽取進京,賜磚塔胡同”。
2. 王鏊碑記稱安扎在凈覺、禮拜二寺的亦卜剌金、可馬魯丁等13戶中,有4戶在永樂三年(1405年)二月被“欽取”至北京。
3. 按孟村《張氏家譜》,張氏燕王掃北時從南京遷來。
4. 按黃驊《王氏家譜》,王氏原籍江寧府上元縣,明永樂二年(1404年)遷籍隸滄州城東北羊三木莊。
5. 滄州《李氏家譜》載:我李氏西秦人,初祖諱天寶攜四子至金陵。明永樂間四子諱仁美僑居滄州而贅于曹門,即吾輩之始祖焉。
6. 滄州《尹氏家譜》載:系出南京,永樂二年 (1404年)由二郎崗北遷青邑(今青縣)。
7. 獻縣東辛莊《馬氏譜》載:始祖馬剛,燕王掃北,隨軍率三子由南京水西門外二郎崗至河間府。
8. 青縣蒿坡《馬氏譜》載:一世祖馬依澤。經十余世,遷居金陵,明永樂二年(1404年),高祖仲良公來直。
9. 滄州西趙河《劉氏家譜》載:始祖原籍南京應天府上元縣二龍崗,明永樂二年(1404年)其子遷往北方。
10. 滄縣七里淀曹莊子《曹氏家譜》載:始祖曹義美,原籍江南江寧府上元縣二郎崗,官居三品指揮使,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隨龍保駕至北京。
11. 孟村《丁氏家譜》載:燕王掃北,士賢、德興兄弟二祖,由江寧府上元縣二郎崗隨龍北征。
12. 泊頭《楊氏家譜》載:始祖楊成,南京應天府江寧縣人,明永樂時遷河間府城東郎官屯五官轄,后遷泊頭八里莊。
13. 山東濟陽孫耿丁楊家清真寺清咸豐元年(1851年)《重修禮拜寺碑記》載:相傳前明永樂年間,吾教自金陵從龍至此,蓋寺興莊并建業。
14. 濟寧《唐氏家譜》載:其先人系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由南京注籍。
15. 濟寧《常氏族譜》載:始祖西域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進貢來華,初遷濟陽,明成化間寓居臨清,弘治八年(1495年)移居濟寧。
16. 山東臨清后莊《馬家族譜》載:至圣二十二代孫瑪力昆低尼(馬魯坤丁),奉中皇之詔始來中土,首創凈覺、禮拜二寺于金陵。馬公之孫良公運糧至臨清賑濟,因卜居。
17. 沈陽《馮氏家譜》載:馮勝之子馮直任柏川知縣,在永樂取金陵時不肯獻城投降。后其后人輾轉出關,成東北回族一大戶。
18. 遼寧《戴氏家譜》載:始祖戴誠,原籍山西。后遷居南京二郎崗。永樂間奉旨隨龍北遷入直,屯駐永安。
19. 山東寧津長官鎮《六箴堂張氏譜系》載:始祖家金陵水西門外拴馬莊,永樂改元后十數載從移民詔,遷北直隸寧津縣長官鎮。
20. 湖南常德、邵陽《馬氏族譜》載:金陵馬氏始祖自南京遷湘。
21. 廣西《白氏族譜》載:始祖伯篤魯丁系江南應天府上元縣人,原答失蠻人也。其次孫永齡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游宦徙靖江府(桂林),易伯姓為白。
22. 《云南伊斯蘭教》一書云:建水回回望族馬姓,“其先系出金陵,明初領軍入滇,官臨安衛指揮千戶,遂家焉”。
23. 《騰沖馬氏家譜》載:“先祖江南金陵人氏?!焙槲鋾r“奉上調隨大營至騰居守”,因而落籍于此。
24. 《騰沖明·朱姓族譜》載:先祖都指揮諱明恭,原籍南京應天府七溪縣人,洪武時奉調南征,攻平緬甸后落戶于此。
25. 《云南回族史》一書云:騰沖五棵樹馬登高家說,其先祖明正統時隨兵部尚書王驥自南京調發征麓川后世居于騰沖。
26. 大理著名伊斯蘭教教長馬尉文著文《大理白族地區回族村---上新莊及馬尉文家的由來》說:他先祖乃南京應天府人,洪武時奉命來滇,承平后落籍于此。
27. 澄江朱官營馬姓家譜稱:祖籍南京應天府,明洪武時當兵隨沐國公進入云南,先后在陸良、宜良做官,明后期落籍于澄江。
28. 《續河西縣志》載:馬姓始祖鈞,回族,原籍南京,明初隨軍入滇,住東渠大、小回村。
29. 通海納古鎮回族調查稱:古城馬姓始祖馬應天府大壩柳樹灣高石坎隨軍遷來古城。
30. 云南保山沙澄保存譜文稱:沙姓原籍南京柳樹灣(今小營一帶),洪武年間先人隨軍來滇。
31. 云南峨山文明村馬姓祖輩傳說:原籍應天府高石坎,明初隨沐英來滇,先屯軍小街鎮,后落籍文明村。
32. 云南新平新化新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立《馬氏山祖碑》載:先世南京應天府馬家莊籍,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隨黔寧王沐英平滇,遂留駐防滇地。
33. 《臨夏市民族宗教專輯》云:河州回族中流傳有“南京大柳樹巷”遷來和“老輩子得罪了馬娘娘被充發”之說。
?
此外滄州流傳的8戶(張、王、李、劉、尹、戴、馬、回)回族世家皆永樂時奉旨遷此,山東濟陽流傳的濟陽附近30里一營皆有隨燕王掃北而來的回回,北京流傳的“永樂北建,大半隨行”,湖南常德流傳的“金陵十姓”,黔西威寧及附近地區流傳的所謂“南京族”等,均說明北京、滄州、濟陽、濟寧一線,威寧、昆明、騰沖、保山一線,以及湖南常德、邵陽,廣西桂林,甘肅臨夏,皆有明初南京穆斯林的較大數量移入。至于南京與長安,南京與云南之間的頻繁來往通道,賽哈智、鄭和時就已是暢通的了。由于大進大出,南京穆斯林人口數有何變化,我們只能從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顧起元《客座贅語》記南京官籍版圖“回回達人戶”口“九千二百三十”,“祝國初十不逮一”的說法作一粗略估計。
綜上所述,南京的回回營、城南禮拜寺、回回欽天監和聚寶山(雨花臺)欽天監測候臺的存在,證明了明朝初年金陵城南聚寶門(中華門)外雨花臺東崗(二郎崗)地區確為回回人的聚居的地方。根據各地回回歷代傳承、家譜記載,南京是明初回回人“大進大出”的聚散地,也是”金陵回回遍布天下“的傳說由來。
?
基因助手 GeneU.xyz
微基因測試的回族用戶,體現出明顯的Y-DNA特征,其中的 R1a,R1b,J1,J2,E,G,H,L,T 這些Y基因的祖先大多是歷史各個時期來華的中亞和西亞族群的后裔。
2 個回復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