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大松山古墓群DNA
貴州省貴安大松山墓群,是202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2192座墓葬中出土4000多件(套)文物,墓葬時代從兩晉延續到宋元明時期。該論文展示了來自中國西南部中心地區貴州省的七個明朝(公元 1368 年至公元 1644 年)個體的全基因組古代 DNA 數據。
七個大松山樣本中測出4類線粒體DNA,B4c2, 、M32’56、 R9b1a3和M。B4c2、M32’56、R9b1a3普遍存在于中國南部和東南亞現代人群中,一例樣本測序質量較低,僅分型為M,為東亞常見的上游類型。
三個男性樣本的Y染色體類型均為C2b1-F845,分別細化為C-F5480、C-K490、C-F14054 ,這三個標記實際上處于同一分化序列的上下游位置,因為古DNA測試深度的原因,我們尚不能確定這三個樣本是否明確為同一下游類型。雖然根據論文中親緣關系測試結果,幾個樣本并非為近親屬關系,但因為處于同一地區,來源于一個相對較近的父系家族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從23魔方統計的現代人樣本數據來看,大松山墓地所在的貴安附近地區的F845以F9533為主,這是一個高頻分布于西南地區的重要支系。C-F9533共祖于4000年前左右,其上游CTS10923的古DNA常見于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地區,可能是仰韶文化人群的重要父系類型之一。F9533及其上游支系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由中原附近地區遷徙到武陵山區一帶,并以此為中心分化。其下游包括靖州楊氏、西南田氏、西南向氏等家族,廣泛分布于西南地區漢、土家、苗、侗等民族中。
七個大松山樣本中測出4類線粒體DNA,B4c2, 、M32’56、 R9b1a3和M。B4c2、M32’56、R9b1a3普遍存在于中國南部和東南亞現代人群中,一例樣本測序質量較低,僅分型為M,為東亞常見的上游類型。
三個男性樣本的Y染色體類型均為C2b1-F845,分別細化為C-F5480、C-K490、C-F14054 ,這三個標記實際上處于同一分化序列的上下游位置,因為古DNA測試深度的原因,我們尚不能確定這三個樣本是否明確為同一下游類型。雖然根據論文中親緣關系測試結果,幾個樣本并非為近親屬關系,但因為處于同一地區,來源于一個相對較近的父系家族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從23魔方統計的現代人樣本數據來看,大松山墓地所在的貴安附近地區的F845以F9533為主,這是一個高頻分布于西南地區的重要支系。C-F9533共祖于4000年前左右,其上游CTS10923的古DNA常見于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地區,可能是仰韶文化人群的重要父系類型之一。F9533及其上游支系可能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由中原附近地區遷徙到武陵山區一帶,并以此為中心分化。其下游包括靖州楊氏、西南田氏、西南向氏等家族,廣泛分布于西南地區漢、土家、苗、侗等民族中。
0 個回復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