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肝癌病人中四種p53突變體細胞功能的研究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世界最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肝癌的死亡率居第2位,僅次于肺癌。腫瘤抑制基因p53是研究最為廣泛的基因之一,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50%以上的腫瘤中都存在有p53基因的突變。p53是細胞應激的關鍵性調控因子之一,在發生細胞應急或受損傷的情況時,p53能整合各種不同的細胞危急事件信號,通過轉錄或非轉錄途徑對這些信號作出包括細胞生長抑制或凋亡在內的不同反應,以阻止遺傳信息遭受破壞的細胞進入細胞周期,阻止細胞惡性轉化,監視細胞基因組的完整性。因此該基因的突變及失活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世界最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肝癌的死亡率居第2位,僅次于肺癌。腫瘤抑制基因p53是研究最為廣泛的基因之一,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50%以上的腫瘤中都存在有p53基因的突變。p53是細胞應激的關鍵性調控因子之一,在發生細胞應急或受損傷的情況時,p53能整合各種不同的細胞危急事件信號,通過轉錄或非轉錄途徑對這些信號作出包括細胞生長抑制或凋亡在內的不同反應,以阻止遺傳信息遭受破壞的細胞進入細胞周期,阻止細胞惡性轉化,監視細胞基因組的完整性。因此該基因的突變及失活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 前期研究采用PCR擴增產物直接測序的方法,對202例中國肝癌病人的病理組織標本進行p53基因的全程突變檢測。在p53基因編碼區的11個外顯子中,檢測出涉及氨基酸改變的25種核苷酸突變。將檢測結果與已經報道的中國肝癌中p53基因突變進行比較,本實驗所篩查到的25種突變中僅有2種R249S(AGG-AGT,AGG-AGC)和V157F曾經被報道過,其余的22種尚無報道。為探討p53突變與肝癌發生的關系,本研究根據所篩查到的突變,對在中國肝癌病人中未曾報道過的4種p53突變體C141Y、R156P、C176F、P191S進行細胞功能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中,4種突變體的突變率均為0.459%。 首先從人肝cDNA文庫中克隆了野生型p53基因,利用定點突變的方法構建了4種真核表達載體pCMV-C141Y、pCMV-R156P、pCMV-C176F、pCMV-P191S,轉染p53缺陷型的H1299細胞系。Western Blot檢測表明,四種p53突變體在轉染量相等的情況下,蛋白表達量相當。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系統對四種突變體的轉錄活性研究結果表明:同野生型p53相比,C141Y、R156P、C176F對報告質粒pP53-TA-Luc和p21啟動子的轉錄激活能力顯著下降,幾乎喪失轉錄激活作用,而P191S對報告質粒pP53-TA-Lue的轉錄激活能力與同野生型p53相當,對p21啟動子的轉錄激活能力比野生型p53顯著增強,相對熒光強度約為野生型p53的2.5倍;流式細胞儀對四種突變體的凋亡檢測結果表明:突變體C141Y、R156P、C176的促凋亡能力顯著降低,突變體C141Y、R156P的凋亡細胞比例僅相當于野生型p53的1/3,突變體C176F凋亡細胞比例相當于野生型p53的2/3,突變體P191S的促凋亡能力與同野生型p53相當。 本研究表明,4種p53突變體功能差異可能是由于突變本身所致,而不是由于在細胞中蛋白表達水平的差異所引起的。有些突變會使p53作為轉錄因子的功能喪失,促凋亡能力下降如C141Y、R156P、C176F,而P191S突變對p53的轉錄活性和促凋亡能力沒有顯著影響。說明p53突變與腫瘤發生之間的關系除了與突變型p53轉錄活性及促凋亡能力下降有關外,還存在獨立于上述功能的其它模式。本研究首次大規模的對202例中國肝癌病人病理組織標本的p53基因進行全程突變檢測,所檢測的結果為世界范圍內p53基因突變數據庫增添了一份詳細而有據可查的寶貴資料,豐富了中國肝癌病人的p53基因突變圖譜。對四種突變體C141Y、R156P、C176F、P191S的轉錄活性及促凋亡能力的細胞功能研究,進一步闡明p53基因突變與功能改變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對肝癌發生分子機制的認識。為在分子水平上尋找治療肝癌的新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世界最高發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肝癌的死亡率居第2位,僅次于肺癌。腫瘤抑制基因p53是研究最為廣泛的基因之一,與多種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50%以上的腫瘤中都存在有p53基因的突變。p53是細胞應激的關鍵性調控因子之一,在發生細胞應急或受損傷的情況時,p53能整合各種不同的細胞危急事件信號,通過轉錄或非轉錄途徑對這些信號作出包括細胞生長抑制或凋亡在內的不同反應,以阻止遺傳信息遭受破壞的細胞進入細胞周期,阻止細胞惡性轉化,監視細胞基因組的完整性。因此該基因的突變及失活成為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 前期研究采用PCR擴增產物直接測序的方法,對202例中國肝癌病人的病理組織標本進行p53基因的全程突變檢測。在p53基因編碼區的11個外顯子中,檢測出涉及氨基酸改變的25種核苷酸突變。將檢測結果與已經報道的中國肝癌中p53基因突變進行比較,本實驗所篩查到的25種突變中僅有2種R249S(AGG-AGT,AGG-AGC)和V157F曾經被報道過,其余的22種尚無報道。為探討p53突變與肝癌發生的關系,本研究根據所篩查到的突變,對在中國肝癌病人中未曾報道過的4種p53突變體C141Y、R156P、C176F、P191S進行細胞功能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中,4種突變體的突變率均為0.459%。 首先從人肝cDNA文庫中克隆了野生型p53基因,利用定點突變的方法構建了4種真核表達載體pCMV-C141Y、pCMV-R156P、pCMV-C176F、pCMV-P191S,轉染p53缺陷型的H1299細胞系。Western Blot檢測表明,四種p53突變體在轉染量相等的情況下,蛋白表達量相當。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檢測系統對四種突變體的轉錄活性研究結果表明:同野生型p53相比,C141Y、R156P、C176F對報告質粒pP53-TA-Luc和p21啟動子的轉錄激活能力顯著下降,幾乎喪失轉錄激活作用,而P191S對報告質粒pP53-TA-Lue的轉錄激活能力與同野生型p53相當,對p21啟動子的轉錄激活能力比野生型p53顯著增強,相對熒光強度約為野生型p53的2.5倍;流式細胞儀對四種突變體的凋亡檢測結果表明:突變體C141Y、R156P、C176的促凋亡能力顯著降低,突變體C141Y、R156P的凋亡細胞比例僅相當于野生型p53的1/3,突變體C176F凋亡細胞比例相當于野生型p53的2/3,突變體P191S的促凋亡能力與同野生型p53相當。 本研究表明,4種p53突變體功能差異可能是由于突變本身所致,而不是由于在細胞中蛋白表達水平的差異所引起的。有些突變會使p53作為轉錄因子的功能喪失,促凋亡能力下降如C141Y、R156P、C176F,而P191S突變對p53的轉錄活性和促凋亡能力沒有顯著影響。說明p53突變與腫瘤發生之間的關系除了與突變型p53轉錄活性及促凋亡能力下降有關外,還存在獨立于上述功能的其它模式。本研究首次大規模的對202例中國肝癌病人病理組織標本的p53基因進行全程突變檢測,所檢測的結果為世界范圍內p53基因突變數據庫增添了一份詳細而有據可查的寶貴資料,豐富了中國肝癌病人的p53基因突變圖譜。對四種突變體C141Y、R156P、C176F、P191S的轉錄活性及促凋亡能力的細胞功能研究,進一步闡明p53基因突變與功能改變之間的關系,加深了對肝癌發生分子機制的認識。為在分子水平上尋找治療肝癌的新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
3 個回復
贊同來自: ShellyLeo 、hsisjj 、AS7cyz 、神秘的TP53 、基因心片海鵬奏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