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萎縮側索硬化癥風險超高,有同病相憐的嗎
您的基因風險值高于99%?的人
?
我在網上查的近年來關于該病的遺傳學研究中,認為該病與8種“主要基因”相關,以單基因病的方式遺傳,符合孟德爾定律。其中研究最多的是21q22.11的ALS1基因,即SOD1(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1 銅鋅超氧化物岐化酶1)基因,另外還有2q33-34的ALS2基因即ALSin基因、ALS3基因、9q34的ALS4基因、15q12-21的ALS5基因、18q21的ALS6基因、17q的FTDP即Tau基因以及9q21-22的FTD基因。同時也發現一些“易感基因”作為疾病的易感因素參予疾病的發生。在這8種主要基因中,SOD1可以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其它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基因是ALS3、ALS4、ALS6、Tau、FTD;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基因是ALSin、ALS5。少數散發ALS患者篩查到NFH、EAAT2、NAIP、angiogeni、 peripherin、HFE、PON1、PON2和SPG4等基因突變點,有待證實。
1993年美國Rosen等發現18個ALS家系中有13個家系檢測出SOD1突變,迄今為止共發現139種SOD1突變類型,大多數是錯義突變。某些突變具有地域分布和特殊臨床表型的規律性,如A4V只在北美發現,占所有北美發現突變的50%,臨床表型幾乎一致,病情發展快,多累及下運動神經元。如D90A歐洲最廣泛分布,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遺傳方式,純合子突變有典型臨床表型,病情發展慢。H46R突變具有相同的首發癥狀,單側下肢無力起病,漸波及對側下肢和較緩慢的病情進展。國際上只有日本人和我國有報道,而歐美多年多家中心均未報道此突變,推測可能為亞裔所特有。
在ALS患者進行SOD1基因診斷,可加速臨床確診速度及有助于非典型患者的診斷,并為患者提供預后信息及遺傳咨詢信息。
由于費用較高,粗略估計完成一例患者全部相關基因(包括SOD1基因,Fus基因,TARDBP基因,ANG基因,Alsin基因,VCP基因等)的檢測大概10萬元人民幣左右,國內臨床尚未常規進行,目前只有SOD1基因檢測較多,僅限于科研或有些檢測公司收費開展。
?
?
我發現wegene的檢測基因點和網上介紹的不同啊,ANG,DPP6和網上說的主要基因都不一樣啊,wegene采用的是什么標準呢?
?@xraywu?
?@chengang
?
我在網上查的近年來關于該病的遺傳學研究中,認為該病與8種“主要基因”相關,以單基因病的方式遺傳,符合孟德爾定律。其中研究最多的是21q22.11的ALS1基因,即SOD1(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1 銅鋅超氧化物岐化酶1)基因,另外還有2q33-34的ALS2基因即ALSin基因、ALS3基因、9q34的ALS4基因、15q12-21的ALS5基因、18q21的ALS6基因、17q的FTDP即Tau基因以及9q21-22的FTD基因。同時也發現一些“易感基因”作為疾病的易感因素參予疾病的發生。在這8種主要基因中,SOD1可以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其它表現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基因是ALS3、ALS4、ALS6、Tau、FTD;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基因是ALSin、ALS5。少數散發ALS患者篩查到NFH、EAAT2、NAIP、angiogeni、 peripherin、HFE、PON1、PON2和SPG4等基因突變點,有待證實。
1993年美國Rosen等發現18個ALS家系中有13個家系檢測出SOD1突變,迄今為止共發現139種SOD1突變類型,大多數是錯義突變。某些突變具有地域分布和特殊臨床表型的規律性,如A4V只在北美發現,占所有北美發現突變的50%,臨床表型幾乎一致,病情發展快,多累及下運動神經元。如D90A歐洲最廣泛分布,不同人群有不同的遺傳方式,純合子突變有典型臨床表型,病情發展慢。H46R突變具有相同的首發癥狀,單側下肢無力起病,漸波及對側下肢和較緩慢的病情進展。國際上只有日本人和我國有報道,而歐美多年多家中心均未報道此突變,推測可能為亞裔所特有。
在ALS患者進行SOD1基因診斷,可加速臨床確診速度及有助于非典型患者的診斷,并為患者提供預后信息及遺傳咨詢信息。
由于費用較高,粗略估計完成一例患者全部相關基因(包括SOD1基因,Fus基因,TARDBP基因,ANG基因,Alsin基因,VCP基因等)的檢測大概10萬元人民幣左右,國內臨床尚未常規進行,目前只有SOD1基因檢測較多,僅限于科研或有些檢測公司收費開展。
?
?
我發現wegene的檢測基因點和網上介紹的不同啊,ANG,DPP6和網上說的主要基因都不一樣啊,wegene采用的是什么標準呢?
?@xraywu?
?@chengang
27 個回復
贊同來自: RayRay 、sunyuent 、Dbrique
贊同來自: RayRay
贊同來自: RayRay
贊同來自: RayRay
摘自北京協和神內李曉光主任的文章,有些點位亞洲人易感證據不足,大家不要慌
贊同來自: zhengqiang
贊同來自: Jack244155293
贊同來自:
但是一般來說大部分疾病都有很多相關的gwas研究文獻,所以我們在選擇文獻閱讀的時候是做了一部分的篩選,比如研究包括中國人群,研究樣本夠大,對應文獻的影響因子夠高等。就算這樣,應該也是有不少信息遺漏的,如果大家有更多信息補充的,歡迎貼出來,我們看到之后覺得有價值,都會考慮增加。
?
另外,我們也需要考慮我們芯覆蓋的位點情況,所以有信息補充的話我們為來芯片升級也能把這些信息都覆蓋。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贊同來自:
要回復問題請先登錄或注冊